回覆列表
  • 1 # 阿桐電影

    其實不是的,電影雖然是一種文化,你也可以理解為戲裡戲外都是人生,但是人生本就虛無,也很縹緲

    你以為懂了,其實你不懂,你以為你不懂,其實又好像能領悟到什麼?

    看電影這件事本質上來講還是看電影的人,你是否懂,你是否願意懂?

    今天看了大棚和柳巖的《受益人》,也看了很多的影評,評價五花百門

    有說不知道這個劇情講什麼的

    也有繼續調侃柳巖的,不過這哥們打了滿分

    也有說劇情很老套,不喜歡的,影評很多,阿桐就不一一解釋了,我來說說我對這個電影的看法吧。

    其實吧,通篇就是這麼簡單,也確實老套,如果說看電影什麼道理都懂了,那這個道理確實懂了,如果說看電影什麼道理都懂了,那這個道理卻又不懂了。

    人的一生能碰到很多的朋友,發小,同學,同事等,都是朋友,拒絕和人渣交朋友這是一點。

    我更加想表達的是,兩個小人物的愛情,這其實是可歌可泣的,大棚都要去火鍋店偷菜,作為朋友的鐘會計也沒有一絲幫助的意思,所謂門當戶對,並不是只有婚姻,也有交友,而柳巖一出場以為是個大老闆,那麼職場一套,騙吃騙喝,後來發現,大鵬其實也是和她同一類人,才有所觸動。

    人生無常,古有文人騷客,寥寥數筆談人生,可是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一個甲子的日日夜夜還是有的,真的說得清,道的明嗎?

    只能說各自安好,如無緣分,何必強求,倒不如相忘於江湖。

    祝各位安好,阿桐敬上。

  • 2 # 趣視先鋒

    1、讓自己正在從事的事情成為作品而非產品的祕訣——認真

    《影》的劇本,導演和編劇整整改了3年半的時間;對人物每一個表情動作的要求;開傘時間一秒上下的苛刻;背景屏風書法內容的連貫完整,紗布的厚薄;雨滴的效果,光線的明暗……

    老謀子提出的要求,無一不是對極微小細節的要求,可能也有他對自己心中作品的闡釋和刻畫,這種精神,值得在日常工作中借鑑和學習。

    2、“人們喜歡看輝煌綻放,但,這背後一定有漫長和不為人知的準備,甚至在準備過程中,未必知道哪個方向會有亮光”

    原句抄錄,如文所述。講的是對鄧超一人飾演兩個角色的拍攝及後期處理的巨大挑戰,何嘗不是對我們生活的一種詮釋?

    3、一件事物背後,存在著另一群不為人知的“影子”。

    一位主演角色的背景特型演員,全程參與該角色拍攝,但是一部電影下來,角色上完全沒有他的出現,真的是影;道具師連夜更換所有屏風紗布,上漆;現場特效為了同時在逆光和順光場景雨水達到效果被折騰到幾欲崩潰……

    工作中、生活中……可能是你,可能是我,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站在臺前閃耀。

  • 3 # 愛生活啊拉方

    其次對於你自身來講,提升自己還是需要看個人的。你看的電影再多,其中有一些社會道理你似乎明白,但是你又不明白,這就是因為這些事情沒有真真正正的發生到你身上,所以你看著只是一個故事,聽著挺感慨,但實際上並不懂為什麼。最後換句話說就是,看完了這些電影,你肯可能會知道很多的故事豐富了你的人生閱歷,打開了你的眼界,但是你在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還是無法釋懷,原因就是因為你的年齡不夠經歷不足,當真正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才可能會懂電影中所講述的道理。

  • 4 # 思想茶館

    我想你想知道的不止是道理,是如何用這些道理去生活!但是下面這句希望你明白!

    所以推薦你看這個《行動變現》

    這本書是個人成長經歷的一部合集,裡面分享了在成長過程中所領悟到的道理,提出了針對自我管理,自身成長,職場,婚姻等方面的獨到見解。

    接下來,具體談談這本書的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第一個方面是對外。對外,主要就是做事的原則。

    做事的原則,一個是態度,一個是完成。

    1、端正態度——儘自己所能去做好,不找藉口,用心做。

    有兩個年輕人同時入職一家公司,其中一個被分配到重要部門,負責收集公司活動當天所有的媒體報道,而另一個則被分配到普通部門,負責傳送簡訊通知。在一次公司活動結束後的第二天,兩人來彙報自己的工作進展。分配到重要部門的那個年輕人說,因為下班的時候,地鐵旁邊的報刊亭裡所有的報紙都已經賣完了,所以他沒辦法收集報道。而另一個負責發訊息的年輕人,需要通知到100個人,但是當天,公司的伺服器壞了,無法群發簡訊,所以用自己的手機一條一條的傳送了100條簡訊。

    後來兩人的發展走向完全不一樣,前一個年輕人很快就離開了公司,而後一個年輕人一路被提拔,順風順水。

    這樣的結局其實早就已經註定好了。你對待工作的態度,你做事的態度,決定了未來人生的高度。做一件事,可以有很多借口完成不了,但是做好做得漂亮,只有一個理由——用心。用不用心做事情,其實大家都不傻,心裡都知道的。

    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是一樣的,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的就是否走心的過好每一天。那什麼是用心的標準呢?每天睡覺前,總結一下這一天做的事情,達到了什麼效果?問問自己,這件事自己滿意嗎?還可不可以做到更好?

    只有用心做事情,別人才會覺得你靠譜,靠譜的人別人才會把更多的事交給你,越靠譜,你就會有越多的機會,賺到更多的錢,發展得更好。

    2、完成比完美重要

    無論做什麼事情,永遠記得設定deadline,很多時候,只有完成了才有更多的機會。無論多麼難,一定先完成第一版,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再進行修改,再追求完美。如果一直因為害怕做得不完美而遲遲不肯去做,很可能最後連成品都沒有。

    大四畢業時候要寫論文,一開始總是設想得很好,要翻看所有相關領域的資料,寫出最完美最有見地的文章來,但最後呢,可能是趕在截止日期的最後一分鐘才勉強湊完字數提交了一篇文章。當初的設想的是完美,最後是僥倖能完成。

    所以,一定記得先完成,再追求完美。沒有1.0,怎麼會有後來的2.0、3.0、4.0呢?沒有人一開始就能做到很完美,悶聲憋大招,最後很可能是個臭屁。只有在一代又一代的基礎上不斷的更新升級,才能越來越好,越來越趨於完美。

    小米曾經在工作中接到一個重要的的任務,需要寫一份調研報告。她準備得很充分,把調研中涉及到的企業都進行了電話採訪,並把採訪的內容都整理出來了,過了三天,還是沒有下筆,就擔心寫不好。後來領導就和她說,一定要先有成型的東西,再在這個基礎上修改。小米硬著頭皮,寫了一個初稿。第二天給領導看的時候,領導提出了修改意見,小米又拿回去修改,如此反覆,等到第三稿的時候,這份報告基本就已經成形了。

    這件事對小米影響很大,她總結出,接到任務,理清思路之後,就開始做第一版,給自己設定一個日期。第一版做出來之後,再一點點修改,這樣就會容易很多。

    很多時候,為了把事情做好,用了太多的時間去收集資料,準備資料,做調研,徵求別人的意見,但是其實這些對任務的推進是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最好的辦法是拋棄完美的想法,去做,去寫,然後再去修改,完善。把精力花在重要的事情上,如果大部分精力都花在準備階段,這只是另一種形式的拖延,也就是所謂的,看起來很努力。

    做事情,設定一個deadline,告訴自己,完成比完美重要。用寫作來說,哪怕第一稿是一坨屎,也要先拉出來。行動起來,你就已經打敗了95%的人。

    第二個方面是對內,主要就是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你需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和管理自己的時間。

    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既要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又要一個更加健康的心靈和穩定的情緒。擁有穩定的情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非一朝一夕就能養成。它需要你閱讀大量的專業書籍獲得理論知識,並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正確訓練。

    當你發現自己情緒失控的時候,先冷靜下來,再拿出紙和筆,看看到底是什麼讓自己生氣。然後問一問自己,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把注意力聚焦在解決問題上,一切都會發生改變。

    管理情緒推薦ABC法。什麼是ABC法?即埃利斯情緒誘因ABC公式。

    A代表日常遇見的人或事情。

    B 我們對具體發生的人或事的思考、判斷。

    C代表在A的情形下你的感覺和行為。

    第一步,反思自己的C(感覺和行為);第二步,認真看自己的B是怎麼弄成了C的樣子;第三步,想一想如何反擊和對抗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第四步,用什麼樣的更好的選擇來代替非理性思維。

    情緒失控時,問一問自己,真的是A導致了C嗎?不是的,在A和C之間,有一個B。不是A事件一定會產生C結果,A本身不會導致C,而是B導致C,A只是誘因。仔細分析,肯定能找出隱藏在背後的真正原因。

    關注問題所在並想辦法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可見管理情緒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一點點改變。

    2、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

    一個時間管理做得好的人,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有多少時間,可以選擇做什麼,能夠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重要的事情上。

    ·學會更有效的利用時間

    第一步,利用時間記錄法知道時間花在哪裡了,對時間有正確的預估。

    第二步,承認時間的有效性。一天只有24小時,還要保證睡眠,剩下的時間,要做你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就像對待自己壞掉的手機一樣。

    ·購買他人的時間,批發自己的時間

    在任何一份工作裡,都需要有這樣一種理念:為自己做事而不是為工資做事。在賺錢的時候,一定要考慮我們所做的事情到底能不能積累我們的能力?很多時候在忙的一些雜事,其實可以總結出一套規律,交給別人來做,這樣你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能夠把精力放在其他事情上。這樣自己的時間,就會得到高效利用。

    ·用目標定位法

    用目標定位法來管理你的時間。作家熊秉元提出了三種明確目標的方法:終極目標法、典範認定法、階段性目標法。

    什麼是終極目標法呢?你可以理解為你想要成為的人。想要知道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可能需要時間,但是至少應該知道自己不喜歡成為什麼樣的人。比如我自己就絕對接受不了自己變胖,所以我會有意識的控制飲食和體重。長期目標的制定可能一下子不能定下來,但是你可以先把模糊的框架寫出來,然後再不斷的探索、不斷修正。

    典範認定法就是找到一個榜樣。找到圈子裡最優秀的人,以他為榜樣,然後去努力接近他,超越他。就像讀書時候,找到一個學霸,學習他的學習方法,和他慢慢縮短距離,最後再想辦法超越他!

    階段性目標法——根據自己當下的實際情況來制定一個目標。

    為什麼你需要制定目標?

    如果我們的努力和別人沒有什麼不同,那又算什麼努力呢?如果我們的努力只是看起來很努力,沒有明確的目標,做任何事情都是淺嘗輒止,又怎麼可能達到日積月累的效果呢?

    目標清晰,我們的努力才會發光發亮;若是沒有堅定的目標,我們就只是看起來很努力罷了。這樣的話,一年又一年過去了,我們還是原來的小白,並不會取得多大的成績。所以,你一定要制定目標。

    第三個方面是婚姻。通過定位理論找到婚姻中的另一半。

    如何用定位理論來找到婚姻中的另一半?是宣揚女性獨立,靠自己奮鬥?這些並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婚姻對每一個人來講都很重要,它是我們一生中很重要的一個選擇,選擇和誰共度一生,也直接影響著我們自己的人生。所以要像經營自己一樣,提前做好規劃。

    對於和我們共同生活的另一半,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人對了,結婚以後問題會少很多。所以,在找另一半上一定要下功夫,不能只靠感覺,理智和感覺結合的感情才能更穩固、更長久。所以,你必須學會定位。

    定位很重要。對自己沒有清晰的定位,很難找到匹配的物件。比方說你給自己打80分,找物件也至少要80分以上,但是實際上,你很可能最多也就60分。這就是造成定位不準確,所以怎麼會找到合適的人呢?很多人以為談戀愛最重要的是改變外表,改變外表是很重要,但是準確的定位才是最重要的。打個比方,要給一個品牌定位,並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了,而是根據品牌的實際情況,梳理出它的定位,並且做一系列工作匹配這個定位。

    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要對自己有定位,要梳理自己,並且打磨自己的閃光點,然後對自己的賣點進行包裝。

    比如小米就舉了自己的例子。當時她就對劉先生(她現在的老公)說,劉先生需要一個愛笑的女孩子一起生活才會更幸福。劉先生問她為什麼?小米說,“愛笑的女孩一般運氣都不差。如果生活一切都好,愛笑,說明她知足;如果生活遇到困難,還能夠微笑,說明她樂觀、堅強。”而小米最大的特點就是愛笑,對生活樂觀,所以她成功地把劉先生變成了自己的男朋友,後來的老公。

    無論是工作還是感情,都應該選擇自己喜歡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和喜歡的人在一起,沒有比這更讓人幸福的事情了。

    這就是《行動變現》這本書中所要告訴我們的人生智慧,關於做事,應該記得要用心去做,完成比完美更重要;關於自我,需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人,管理時間,讓自己集中精力做重要的事;關於婚姻,學會清晰而準確的自我定位,再利用定位理論找到與自己最匹配的另一半,最終收穫一段好的婚姻。

    為什麼道理我們都懂,可是還是過不好自己的一生呢?

  • 5 # 影樂長空

    首先,電影型別眾多,五花八門、各種各樣、題材各異,不同的電影有不同的訴求、意義,和想表達的東西。比如你看勵志類的電影和看純粹搞笑類或娛樂型別的電影,收穫肯定是不同的。勵志類的電影看完一般能讓人懂得其中道理並有所感悟,而娛樂搞笑類的電影可能只是讓你放鬆片刻、開懷一笑而已,再說現在的電影市場魚龍混雜,很多電影都是為了商業利益而迎合市場和部分觀眾的喜好來推出的,這樣的電影能讓人懂得什麼道理呢?不要被其中負面的、消極的,甚至陰暗的東西所洗腦就萬幸了。因此,看電影能不能懂得其中道理,前提是這是不是一部好電影?是不是宣揚正能量、嚴謹又能反映社會現實的好劇?如果只是那種口水劇,看再多也只是消磨時間而已,鮮有收穫,更談不上什麼道理都懂。

    其次,電影再好,再正能量,如果觀看者沒有自己正確的三觀,沒有自己的思考與一定的社會經歷,也未必懂得電影所表達的思想和內涵。對於同樣的一部好電影,不同人看後也許會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可能只是浮於電影表面的情景悲喜與故事的精彩性,而有的人可能能體會到更深的東西,能懂得其中所要表達的真實觀點與思想,相比於前者,自然後者更能有所收穫。舉例來說,周星馳的電影《喜劇之王》,小時候看得時候只會覺得好笑,笑完之後,電影講什麼?沒二下就忘記了,直到長大後,再次重溫這部電影,看著笑著,會笑出眼淚,這次才真正懂得星爺所要表達的東西,喜劇之王也是從艱辛和不斷地在挫折中成長的龍套開始的,底層的艱難困苦和對理想執著追求的精神,永遠需要有人理解並值得去尊敬。

  • 6 # 小咖豬愛影視

    不一定。這個問題的根本不在於電影本身,而是在於看電影的人,每一部電影都有它要表達的主旨,能不能從中悟到什麼道理,那就要看觀影者自身了。

    第一,領悟能力不同,理解的深度就不同

    每個人對事情的領悟程度是不同的,有的人思考的深一些,有的人可能要淺顯一些,甚至有的人對事情壓根就不加思考。善於思考的人對他看的每部電影都能深入分析,或一個鏡頭,或一個表情,或一句臺詞,亦或一首背景音樂都能讓觀影者產生無限的思考,舉一反三,進而從中悟到很多道理。但有些不愛思考的人,只看其中的熱鬧,看完就忘記了,根本不去思考,又談何從中學到什麼道理呢?這就像一個班級裡的很多學生,同樣是一個老師,一節課,有的學生可以學的很好,而有的學生上完課根本沒什麼概念,結果那就在成績上存在很大差異。對電影的思考也是如此。

    第二,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除了對事情思考的深淺存在差異,考慮問題的方向也有很大不同的,正所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觀影也一樣,每個人看完一部電影,也許心中會產生不同的解讀。一部電影都有其想要表達的主旨,不同的導演也許有著不同的表現手法,不同演員也可能會有不同的表演方式,更何況是觀影者?他們對電影的藝術表現方式以及人物的性格特色多少會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能正面解讀,但有些人可能會背道而馳,消極解讀。

    綜上所述,多看電影並不一定就什麼道理都懂了,還是那句話,這要看觀眾自身的領悟能力,以及看問題的角度,跟看電影的數量關係不大。有的人能受益良多,從中悟出很多道理,而有的人可能因為觀念的消極會產生錯誤的解讀,甚至有的人會毫無收穫。

  • 7 # 可可電影攤兒

    不請自來,個人認為電影只是個思想形式,而現實中的殘酷往往是一部短短的電影所表達不出來的!

    我們大部分電影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沒有符合的現狀!

    比如電影中美好的結局太過於倉促、狹隘,這與生活中的艱難是呈現反比的。現實中一個人的艱難可能不單單體現在短時間,有的人的困難是長期的,而度過困難的方法也是千奇百怪!

    但是電影有一些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感悟,道理就別想了,道理只存在生活中、日子裡,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道理,這一點是電影所呈現不出來的。

    電影中的道理太過戲劇化

    世界上第一部電影是1895年12月28日由盧米埃兄弟創作的《工廠大門》,電影所描述的也就是工人下班、上班時的場景!可見連最早的電影都源於生活,電影中的道理也不盡相同,每個人的遭遇、經歷不同也就造就了不一樣的人生電影!

    可見每個人的人生活都是一部電影,這句話不假!但是電影也是有喜劇、悲劇之分!電影源於生活但是沒能超脫生活!

    其實感受電影中的道理,不如去生活中尋找答案!電影看過的多少,並不代表什麼道理都懂,這些道理都太過於戲劇化、理想化、豐滿化!還是生活中理解道理吧!

  • 8 # 一抹山茶花

    有一句話:“道歉有用的話,還要警察幹什麼?”同樣,“看電影懂道理,還要教育者幹什麼?”

    不否認一些經典影片,在視覺上、心靈上給予觀眾很大的震撼,引起人們的深思。但是這並不代表可以片面的放大電影的功效。

    在我看來,電影只是人們日常休閒放鬆方式之一,其最大的用途就是:娛樂。忙碌了一天之後,挑選一個自己喜歡的電影或電視劇,伴隨著劇情的發展,時而緊張、時而哈哈大笑,放鬆一下一天緊張的神經。

    在學校,老師教會我們科學知識;走上社會,生活教會我們生存之道;為什麼看場電影要懂道理呢?明星拿著高片酬、導演拿著高薪金,你可能用你微薄的工資去看場電影,為節節高升的票房做貢獻,他們計算著自己能分多少,卻要求你看完電影之後有觀後感,這是什麼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典獄長為何在醜事敗露後選擇了自殺,而沒有等待法律的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