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二讀

    好有文化的問題啊,所以我也不得不百度一下了,藉以增長一下自己的知識。但似乎並沒有搜到這首詩。多數認為這兩句應該不是出自一首詩,而是後人在不斷化用和流傳的過程中形成的。

    上句一般認為化自孔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意思是說讀書三年而不想著當官吃俸祿,這是難能可貴的。雖然孔子是主張學而優則仕的,但是當官肯定不是讀書的最終目的。

    我個人認為,其實對於讀書人來說,當官只是一種手段,最終目的是要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政治理想、社會理想。讀書人並不是一心只讀聖賢書,而是家事國事天下事都放在胸懷之中,他們更能看到民間的疾苦,更願意人民而奔走呼號,想要去改變世界或創造一個新的世界。從小康到大同,這就是讀書人真正的理想。而想要實現這一理想又必須當官。但當官的前提卻是先把書讀好,誠意正心,才能治國平天下。

    而至於讀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只為當官發財當然是最下意,學以致用算是中規中矩為中意,而以學為樂才是上意,體現了讀書帶給人的精神愉悅,這也是讀書人最自在的時刻。所以古人為什麼當了官之後反而愈加勤奮讀書,就是這個道理。這一點要比當今社會強得多。

    而下句則出自清代詩人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河汾房杜有人疑,各位千秋處士卑。一事平生無齮齕,但開風氣不為師。”第一句的河汾是指隋末大儒王通,房杜指唐朝兩位名相,此二人均是王通的門下,所以有人不解學生官至宰相名垂千秋,為何老師卻一生不仕身份卑微。第三句中的兩個生僻字音為以和,意思是以牙齒咬,引申為毀壞或傾軋。後兩句的意識是我平生有一件事沒人能用拿它來詆譭我,那就是我著書立說是為了開啟一代風氣,而不是為了以老師的身份結黨。

    這兩句話被很多文人或大師級的人物引用過,表現自己讀書的單純目的,而不是把讀書或授徒弟當做經營的手段。大家都知道自從孔子開私塾聚眾講學之後,師徒之間那種一生都不會打破的堅固關係就慢慢發展起來,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更是靠廣收門徒不斷擴充套件強大起來。此後歷朝歷代無論用何種選官制度,讀書與作官、老師與門生永遠是糾結在一起的。唐朝有朋黨之爭,明朝的各派黨爭更是使朝政混亂惡化。所以對於讀書人來說,應該時刻謹記當官與結黨都只是手段或途徑,不要忘了自己曾經立志實現的政治理想和社會理想。

    但人往往容易忘本。所以“不忘初心”才成為當今時代最流行的一句話。想想自己當初讀書時立下的什麼志向?而自己是否做到了呢?文天祥有贊曰:讀聖賢書,所為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與能讀到此文的朋友們共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高效祛痘印的方法嗎?(本人學生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