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本草世界

    吳茱萸性味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具有散寒、止痛、止嘔、疏肝、燥溼等功效。

    吳茱萸辛散苦洩、性熱祛寒,主入肝經,既能散肝經的寒邪,又能舒肝氣的鬱滯,並能止痛,是治療肝寒氣滯等病痛的要藥。治療厥陰受寒頭痛、乾嘔吐涎沫、苔白脈遲等,比如《傷寒論》中的吳茱萸湯,與生薑等溫中降逆藥物一起使用。治療寒疝腹痛,比如《醫方簡義》中的導氣湯,與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溫經散寒、行氣止痛藥物一起使用。治療衝任虛寒、瘀血阻滯的痛經,比如《金匱要略》中的溫經湯,與桂枝、當歸、川芎等溫經散寒、活血養血藥物一同使用。如果治療寒溼腳氣腫痛,或上衝入腹,比如《類編朱氏集驗醫方》中的雞鳴散,與木瓜、蘇葉、檳榔等宣散寒溼藥物一起使用。

    吳茱萸性熱祛寒,入於中焦,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用於治療胃寒腹痛、嘔吐不止,比如《聖濟總錄》中的吳茱萸湯,與乾薑、甘草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藥物一起使用,增強散寒止嘔作用。如果是治療肝鬱化火、肝胃不和的脅痛口苦、嘔吐吞酸,比如《丹溪心法》中的左金丸,與黃連等清熱燥溼藥物一同使用。

    吳茱萸性味苦熱、熱能散寒、苦能燥溼。用於治療脾腎陽虛、五更洩瀉,比如《校注婦人良方》中的四神丸,與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溫補脾腎、澀腸止瀉藥物一起使用。

    此外,吳茱萸外用能燥溼止癢。治療溼疹、溼瘡,可以單用,或與收溼止癢藥物一起,煎洗或乾粉撒佈患處。如果用吳茱萸研末用米醋調敷足心(湧泉穴),還可以治療口瘡和高血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桂花香的詩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