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應該從四個角度切入:
第一是發展觀。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是社會進步的動力。觀察歷史事件和人物,首先應觀察其對生產方式趨向變化的影響。例如,商鞅變法中削弱特權、獎勵軍功就是一個好政策,既強化了戰時動員力,又推動了社會生產力。
第二是歷史觀。歷史觀是指從歷史,而不是從現代背景來觀察歷史。古人所採取的方法、手段和工具,受到了歷史條件的限制。例如,不能批評秦人不講人權。但秦坑殺四十五萬降卒卻是史所罕見、不可寬恕的惡行。
第三是實踐觀。實踐觀就是從過程和結果的角度觀察。例如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統一,推行了郡縣制,實行了書同文、車同軌等有利於統一的政權。說始皇是千古一帝似不為過。但始皇確實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貨真價實的暴君。同樣發祥於關中,秦漠視人的生命權,比周人退步多了。
第四是辯證觀。要從正反兩個角度全面觀察、比較和判斷,不能走極端。人類社會形態的劃分是從歐洲引進的。歐洲的中世紀是典型的封建社會,而中國的封建制是周。秦實行的是高度集權的專制制度,並非分封分權的封建制度。這是世界史上僅有的。周的封建開創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盛世,延續了八百年。而專制政權平均不足百年,並形成了朝代更替的簡單重複,窒息了社會進步。所以集權和分權那個好,怎麼做合理,不能一概而論。
歷史事件和人物是複雜的、多面的和矛盾的。只有全面多角度觀察才能探知真像。
有。應該從四個角度切入:
第一是發展觀。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是社會進步的動力。觀察歷史事件和人物,首先應觀察其對生產方式趨向變化的影響。例如,商鞅變法中削弱特權、獎勵軍功就是一個好政策,既強化了戰時動員力,又推動了社會生產力。
第二是歷史觀。歷史觀是指從歷史,而不是從現代背景來觀察歷史。古人所採取的方法、手段和工具,受到了歷史條件的限制。例如,不能批評秦人不講人權。但秦坑殺四十五萬降卒卻是史所罕見、不可寬恕的惡行。
第三是實踐觀。實踐觀就是從過程和結果的角度觀察。例如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統一,推行了郡縣制,實行了書同文、車同軌等有利於統一的政權。說始皇是千古一帝似不為過。但始皇確實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貨真價實的暴君。同樣發祥於關中,秦漠視人的生命權,比周人退步多了。
第四是辯證觀。要從正反兩個角度全面觀察、比較和判斷,不能走極端。人類社會形態的劃分是從歐洲引進的。歐洲的中世紀是典型的封建社會,而中國的封建制是周。秦實行的是高度集權的專制制度,並非分封分權的封建制度。這是世界史上僅有的。周的封建開創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盛世,延續了八百年。而專制政權平均不足百年,並形成了朝代更替的簡單重複,窒息了社會進步。所以集權和分權那個好,怎麼做合理,不能一概而論。
歷史事件和人物是複雜的、多面的和矛盾的。只有全面多角度觀察才能探知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