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洛陽老董1

    那是計劃經濟時代,國家對市場管的很嚴,對老百姓的非計劃經濟的一些行為更是嚴上加嚴。當時給了非常嚴厲的稱謂如投機倒把、資本主義尾巴等。

    在那個時代講,沒什麼互通有無、交換的說法,更沒有自己售賣產品或自家的物件。

    到了改革開放的前夜,國家對計劃經濟有所鬆動,老百姓也逐漸放開手腳,把自己用不著的東西,或急著用錢把一些物品變現,在小的市場上銷售。

    當時還沒有正經的國家規定的市場,而是一些夜市,或一些偏僻的地方都跳蚤市場。

    計劃經濟時代過來的人還不習慣這樣的市場形式,通常稱之為黑市,即不是政府批准的市場,非法的市場。

    不過這些市場, 也確實解決了有些人的燃眉之急,也互通了有無,也算是改革開放大潮到來前的預熱或練手。

    所以說,這樣的“黑市”還是有一定都好處的。

  • 2 # 一民11

    六七十年代沒有黑市,農村人進城用大米換粗糧,那叫投機倒把是違法的。也是偷偷摸摸的,好在城裡人也需要,所以也很少有人舉報。也就是民不舉官不究的事情,聰明一點的農村人,來城裡賣一點土特產,讓人抓住東西就要被沒收,回到村裡還有被批判,那叫割資本主義尾巴。用現在的觀點分析,這些人就是頭腦靈活,比較自私,善於鑽營鑽法規的空子,雖然這些人有點小聰明,做違反國家政策的事情,也是不對的。這種人即便在改革開放以後,自己做生意也不會合法經營,也會成為國家的蛀蟲。做一個守法公民,就要遵章守紀,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不要和政府的政策對抗,目無法紀最後吃虧的只能是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我忘了來時的路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