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蝦侃商業

    第一,從寫字樓裙樓的購物中心誕生的角度,是因為政府出讓土地會有土地出讓指標,比如容積率、限高等等。多數開發商希望可出售物業越多越好,所以就會有寫字樓、公寓等產品,但是從規劃設計角度,限高、容積率、日照等原因,無法無限制的增加可售的寫字樓或公寓體量,所以就迫於無奈做了集中的商業,即購物中心。

    第三,業態方面。寫字樓客流量大,客流集中,但白領在上班地方的消費相對簡單,多為餐飲需求。中午的工作快餐、約談工作的咖啡廳、晚上同事朋友約會聚會的餐廳。所以很多商務型的購物中心就放大了餐飲的體量。零售方面,較少出現大型超市(若出現前提是周邊居民量也較大),多為中高階的精品超市或者711、全家這類便利店。服裝零售方面,多以白領、商務型為主,少淑、大淑比例降低,常見品牌如only、vero moda、G2000、selected等,另外就是生活方式型的品牌,名創優品、熱風等。兒童基本上就沒有了。如果購物中心體量超過七八萬㎡,也會出現綜合業態,打造成如萬達這類綜合型的商場,吸引周邊或者更遠一點的居民消費者。

    第四,如果購物中心的體量在3-5萬㎡,又處於商務中心區,商場存在的經營風險是,週末客流量會比較少,因為週末寫字樓的客流大大減低。比如北京財富購物中心就是相對典型的例子,一個定位商務人群的購物中心,節假日客流就明顯降溫。同時零售也相對冷清,餐飲尚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馬X3 28i運動裝和賓士GLC200L落地價格一樣,哪個價效比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