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立行宇宙先知

    人是自然人,社會人類是困獸猶鬥棋子!社會進步是思想鬥爭越來越激烈先進好玩,自然人才是玩零和遊戲的人,你們本末倒置混置,將自然物質人棄置原始社會了,還人什麼情?

  • 2 # 唐城愚翁

    社會並沒有進步,只是時間在進步,科技在進步,學歷在進步,物資在進步,人數在進步,國際交流在進步,市場在進步,錢在進步而已。但人們的道德觀念在此前是大大的退步了。

    其實嗎?老子在道德經中早就預言過了,將來的社會,也就是現今美國的境況,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人情味會越來越淡薄的。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認同?

  • 3 # 種田老翁

    社會的進步,並非代表人的思想進步。有錢能使鬼推磨,無錢寸步都難行,一切向錢看是社會潮流,這股潮流就是一個大染缸,把原本有人情味的人都染色了,潮流勢不擋,不順應潮流,就無法生存。這就是缺失人情味的根源所在。

  • 4 # 汾河二庫

    我們過去的大部分人,絕大部分地區是農村生活方式,人的流動性少,大家都認識,血緣關係近,親戚朋友也不遠。市場少,商品經濟不發達,房是自己蓋的,吃得是自己產的,家裡有事鄉親們義務幫忙,農村缺醫少藥,有了病忍著,很多家的孩子不上學,這樣的環境下,人們的人情味就重,因為只有人情味重,大家才能抱團取暖,共同度過艱難的時光。現在是城市生活方式,市場廣,商品經濟發達,人來自四面八方,什麼都要買,沒有錢就不能生存,每個人都是忙忙碌碌,有各自的工作崗位,有什麼事要解決,用錢既方便又實惠,這樣就缺少了以前的人情味,現在人們的生活環境,產生不了以前的那種人情味。

  • 5 # 飛豬流雲083

    估計你這裡說的"人情味"是過去“三綱五常"、互相依附、互相利用、等級森嚴那一套。其實,社會進步發展到今天,所謂的人情味也該"與時俱進"。個人認為,上世紀有人提出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但有人情而且還具人性。在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落後的時候,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互相依靠、依附,各出其力,各盡所能才能生活和生存,所以出現了所提到的"人情味"濃。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不斷髮展,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人們的思想、經濟狀況、資訊交流出現了重大變革,思想自由、健康自主、財務獨立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再用一個思想灌輸別人,難以讓人接受,也違背潮流和大多數人的意志。所以就出現了看似上下左右之間、行業之間、鄰里之間、朋友之間甚至家庭乃至夫妻之間的"情味"變淡,其實細想一下,這種變淡正是社會進步的必然,每個人可以獨立自主,盡情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獲取更大更好的自由空間,享受人生本我的自由和快樂。至於“人情味"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譬如:隨時影片技術出現可以解決"見面"問題;自駕遊可以開闊老幼視野、融洽家人關係問題;在外尤其是大城市工作的兒女可較為方便地解決父母進城就醫等問題,這些都是社會進步“人情味"質量更高的表現形式。如果再夢想過去的“鄉賢"治鄉、三年守孝、父母在不遠游、四世同堂等濃濃的所謂"人情味",恐怕只能是枉想。至於目前出現的變了味的"人情社會",行業之間、人與人之間人情味淡漠的問題,應該是社會風氣和社會發展階段的產物,隨著社會發展再進一步,文明程度再高一著,人們的接受水平和適應力再加深入,情況會逐漸改善,最終會與世界先進國家和地區接軌。

  • 6 # 我思故我在我在我必思

    改革開放這四十年社會深刻變化在各個方面都可以感受到,人情味的減少也是其中之一。應該說,改革開放前雖然有些大工業企業但都是外部輸入的(主要是蘇聯援建的),而不是內生的;民國時期東北工業化都是日本輸入的,也不是內生的。沒經過內生工業化程序,就不會有打破農耕社會族群(人情味)文化的漸變過程,所以,中國事實上一直是農耕文化即人情味很濃的社會。人情味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人口與就業的隨機化而逐漸被削弱,在東北由於國企多,體制僵化,農耕時代的家族化和世襲化大量帶入企業,所以仍然講關係;而南方私企發達,人員經常變動,族群關係被打亂,各自忙生計,而且都有錢了,誰也不求誰,人情味自然降低。

    農耕時代過渡到工業化時代,社會關係由族群人情味變為資本主義特徵的社會化、法治化,這是中國社會一步重大變化,陌生人社會代替熟人社會,人情關係被金錢關係所替代,金錢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人情味減少是必然的趨勢。適應這一變化,法治就應該成為每個人心中所有觀念的第一觀念。

    另一個原因是自80年代全國統一實行獨生子女政策,親緣關係急劇減少,現在正處於吃獨食的獨生子女天下,人情味減少是必然的。

  • 7 # 賴華zc

    社會物質在進步了,精氣神缺退化了,所以就少了人情味了,慾望物化了,個個家家都獨立生存在物化的空間裡,一機在手天下我有,街少行了 ,話少說了,友空間交了,購不用出門了 ,食有人送上門了,一家人吃餐飯都各玩各的手機 ,夫妻睡在一張床上,也各玩各的手機了,人情味何來呢!

  • 8 # 魯威生物

    金錢社會,利益至上,利益交換淡泊了人情味。但可以相信,大多數中老年人還是非常有情感和人情味的,青年人的比例也佔多數。人如果失去了人情味,似乎人性也發生了變化。

  • 9 # 滄海一舟01

    一個用金線主導的社會,必然淹沒了理想、信念、道德觀念,使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丶人生觀都發生改變,經濟發展能表明社會前進嗎?當然不是。在現實生活中生存真的很無奈。

  • 10 # 南村群童701

    改革開放之初,在介紹西方發達國家的圖片中有好幾十張是:一個又一個的老人寂寞的座在鋪滿綠茵的公園長椅上,手裡牽了一條狗,配文就說:看看這就是西方老人的孤獨的晚年。華人就不無寬慰地想:哼,我們固然窮,但我們有兒女伴左右,孫子繞前後。還有大雜院的一大群老友、老鄰居和舊相識。40年過去了,中國的一二三線城市和人去地荒的農村也看到了與40年前西方發達國家似曾相識的畫面。所謂“人情味”與“年味”是農耕社會的產物,社會發展,工業革命直接殺死的就是“人情味”與“年味”;電梯公寓、電腦、手機即所謂“線上”又把林立的鬧市、商場實體店冷清化、蕭條化;異鄉打工的子女,迫於艱難生計的子女,一年匆匆春節回來,心不在焉地看我們一次。然後又是360天后再見。我們的吃穿住行都上了檔次,但我們卻在追思我們曾經有的,現在最想要的“人情味”與“年味”。魚與熊掌,我們欲兼得,可能嗎?

  • 11 # 尋人參果者

    缺少人情味,正是社會進步的標誌之一。

    人情味是很靠不住的東西,所謂人走茶涼,正是人情味靠不住的規律總結。

    如果遇到困難,能碰上熱心幫忙的人當然好,但誰能保證熱心人在關鍵時刻能出現?因比可靠的還是社會保障和商業服務,如下班前沒時間接上小學的孩子放學,找熱心人幫忙不如找託付;得了急病打個120救護車能及時趕到,比期盼有熱心人碰上靠譜;老人沒有親人在身邊,能住進合適的養老院得到有保障的照顧,比熱心人有一次沒一次的照顧一下強,等等,這些比靠人情味重要多了可靠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歌詞:很感謝我父母對我的關愛,這首歌名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