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婆節,壯族傳統歌節,又叫“三月三”、“歌圩節”。 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歌擇配為主要內容;夜歌圩在村子裡,主要唱生產歌、季節歌、盤歌和歷史歌。除農曆三月初三,春節、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滿月、喬遷等時節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趕圩路上歌逢對手時,也可形成臨時歌圩。 其起源程式有多種傳說,一說劉三組發明山歌,眾人爭相傳唱,逐漸衍成歌圩;一說為娛神,除災驅疫;一說為紀念一對堅貞情侶。 補充:"歌婆節"又叫"歌圩",是壯族盛大的傳統文娛活動節日,一般在農曆正月十五日、三月初三、四月初八和五月二十日等時間舉行。壯族人民自古以來以善唱民歌著稱。最早有載入漢朝劉向《說苑》的《越人歌》。民間傳說,初唐時有個叫劉三姐的著名的壯家民歌手,她的歌聲優美,感情充沛,寓意深遠,並經常用樸實的語言謳歌勞動的喜悅和甜蜜的愛情,控訴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深受群眾的喜愛。現在,廣西壯族仍然愛唱"如今廣西成歌海,都是三姐親口傳"的歌詞。壯歌善於觸景生情、託物喻志的手法,充滿濃郁的詩情畫意。內容涉及勞動、愛情、敘史、述事和訴苦等多方面。形式有"五四四句"和"七言四句"兩種;前者稱"歡",後者叫"歌"。 至萬人之多。唱歌時多用對唱的形式,以三五成群為一方,四六成對為對方,此問彼答,出口成歌,對答如流。四方歌手,越唱越熱烈,直至天黑才散;有的入夜開始,通宵達旦;也有唱賽勝負不定,連續三天之久的。節日期間,舊時常要舉辦各種廟會和商品交易活動。解放後已發展成為群眾性的歌會和社交活動,增加了舞蹈節目,擴大了物資交流的內容。
歌婆節,壯族傳統歌節,又叫“三月三”、“歌圩節”。 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歌擇配為主要內容;夜歌圩在村子裡,主要唱生產歌、季節歌、盤歌和歷史歌。除農曆三月初三,春節、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滿月、喬遷等時節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趕圩路上歌逢對手時,也可形成臨時歌圩。 其起源程式有多種傳說,一說劉三組發明山歌,眾人爭相傳唱,逐漸衍成歌圩;一說為娛神,除災驅疫;一說為紀念一對堅貞情侶。 補充:"歌婆節"又叫"歌圩",是壯族盛大的傳統文娛活動節日,一般在農曆正月十五日、三月初三、四月初八和五月二十日等時間舉行。壯族人民自古以來以善唱民歌著稱。最早有載入漢朝劉向《說苑》的《越人歌》。民間傳說,初唐時有個叫劉三姐的著名的壯家民歌手,她的歌聲優美,感情充沛,寓意深遠,並經常用樸實的語言謳歌勞動的喜悅和甜蜜的愛情,控訴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深受群眾的喜愛。現在,廣西壯族仍然愛唱"如今廣西成歌海,都是三姐親口傳"的歌詞。壯歌善於觸景生情、託物喻志的手法,充滿濃郁的詩情畫意。內容涉及勞動、愛情、敘史、述事和訴苦等多方面。形式有"五四四句"和"七言四句"兩種;前者稱"歡",後者叫"歌"。 至萬人之多。唱歌時多用對唱的形式,以三五成群為一方,四六成對為對方,此問彼答,出口成歌,對答如流。四方歌手,越唱越熱烈,直至天黑才散;有的入夜開始,通宵達旦;也有唱賽勝負不定,連續三天之久的。節日期間,舊時常要舉辦各種廟會和商品交易活動。解放後已發展成為群眾性的歌會和社交活動,增加了舞蹈節目,擴大了物資交流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