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從指婦女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一詞見於《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準,即"三從四德"。而《周禮·天官·九嬪》中,所謂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工,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言",要有知識修養,言辭恰當,語言得體;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最後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四德"最初是對宮廷婦女的四種必備的修養--德行(德)、言辭(言)、容貌(容)、技藝(功)的培訓和修養,包括了傳統"婦學"四項教育內容,所以儒家稱作"四教",又叫"四行"。本起源於宮廷婦女教育,屬於"陰禮"(婦女遵守的禮儀)、"陰職"(婦女擔負的職責),不久擴充套件到上層家庭對承擔婦女角色的修養。女孩十歲,就在家裡接受女師教育--教給"婉娩聽從"(德、言、容,柔順聽話)、執麻橐(紡搓麻線,古代衣服多以麻、葛、絲為原料)、治絲繭、織布製衣,學習準備祭祀和助祭的一系列工作(功,紡織、縫紉、備飯食酒漿等)。出嫁之前三個月,宗族請女師對女子培訓,"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培訓完成之後,還要舉行祭祀儀式,以成"婦順"。可見,"四德"是為"三從"道德服務的。"四德"後來泛化為對所有婦女的要求。按照鄭玄的解釋是:"婦德謂貞順,婦言謂辭令,婦容謂婉娩,婦功謂絲橐。"後代一直不斷在做出新的解釋。
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從指婦女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一詞見於《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準,即"三從四德"。而《周禮·天官·九嬪》中,所謂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工,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言",要有知識修養,言辭恰當,語言得體;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最後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四德"最初是對宮廷婦女的四種必備的修養--德行(德)、言辭(言)、容貌(容)、技藝(功)的培訓和修養,包括了傳統"婦學"四項教育內容,所以儒家稱作"四教",又叫"四行"。本起源於宮廷婦女教育,屬於"陰禮"(婦女遵守的禮儀)、"陰職"(婦女擔負的職責),不久擴充套件到上層家庭對承擔婦女角色的修養。女孩十歲,就在家裡接受女師教育--教給"婉娩聽從"(德、言、容,柔順聽話)、執麻橐(紡搓麻線,古代衣服多以麻、葛、絲為原料)、治絲繭、織布製衣,學習準備祭祀和助祭的一系列工作(功,紡織、縫紉、備飯食酒漿等)。出嫁之前三個月,宗族請女師對女子培訓,"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培訓完成之後,還要舉行祭祀儀式,以成"婦順"。可見,"四德"是為"三從"道德服務的。"四德"後來泛化為對所有婦女的要求。按照鄭玄的解釋是:"婦德謂貞順,婦言謂辭令,婦容謂婉娩,婦功謂絲橐。"後代一直不斷在做出新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