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i
-
2 # 樹德漢碩
陰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一個很重的節日,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而形成的。傳說,屈原在這一天抱石投江自沉。在端午節形成了包粽子,賽龍舟,門前掛菖蒲艾草,飲雄黃酒的習俗,這都是有寓意的。現在端午節己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政府也規定當一個重要民族節日來對待,放假慶賀,以示重要。
屈原是偉大而愛國的詩人,憂國憂民,寫有《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的詩篇。詩人投汨羅江自盡後,楚人哀人,以舟楫拯救,後漸演變成端陽競渡,象徵並寓意人民劃舟船衝進波濤,跳入激流打撈屈原的情景,也寓意人民對屈原的重視和熱愛。
包粽子投河,目的是餵魚祭河神,古人迷信,相信有河神,屈原投江自殺後,為使龍魚蝦蝦不吃屈原屍體,讓河神不怪罪為難屈原而採用並形成的俗習,寓意也是愛屈原詩人尊崇詩人。
在陰曆五月初到端午節,江南進入梅雨季,空氣潮溼且又是多雨連綿季節,病菌很易滋生,過去醫學醫藥不發達,人很易在此時染病影響健康威脅生命,據說菖蒲艾草等中草藥能起到殺菌防病祛邪作用,故就形成掛門前或用來煮水洗身消毒殺菌防病驅邪了。飲雄黃酒其意類似,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也是一味中藥,雖說有毒,但能殺菌,特別是殺面板真菌有特效,為防菌除病,所以有飲一點雄黃酒,塗抹雄黃以驅邪去菌除病得健康之目的。雄黃有毒,要把握好劑量,雄黃忌煅燒,煅燒即分解為砒霜,是劇毒的,不可亂用了。
-
3 # 司馬英才
午習俗非常多,根據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習俗細節上的差異,雖然各地過法雖不盡相同,但劃龍船、食粽子是普遍習俗。端午節透過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端午節的習俗有扒龍船、食粽子、掛艾草與菖蒲等:
1、食粽子,是華人一個傳統的習俗,用粽葉包裹著糯米,放在鍋中煮熟,以前在讀書的人吃那包裹著棗的粽子,叫“棗粽”與“早中”偕音,意味著早中狀元,現在都喜歡粽子裡包肉,蛋黃,綠豆等,隨個人口味,每年的五月初五,家家戶戶都會提前做好粽子在端午時食用的。
2、賽龍舟,端午節最主要的一個習俗。是在屈原投江後,許多人划船追趕著去拯救,追趕到洞庭湖時沒有了蹤跡,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借划龍舟來驅散江裡的魚,不讓魚吃掉屈原的身體,這樣賽龍舟也就成了一種端午的習俗了。
3、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戴香囊主要是避邪驅瘟的,香囊中包有硃砂,雄黃,香藥等用絲布包裹著,上面用繩,珠子作佩帶,下面結個流蘇,作成各種不同的香囊,現在香囊裡也有放薰衣草,茶葉等放在衣櫃裡除溼,除黴,也有青年男女送香囊來表達愛意。
4、掛艾葉草和菖蒲,也是端午節的一種習俗,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菖蒲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天中節、龍舟節等等。端午節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亦有起源於惡月惡日、夏季時令、蓄蘭沐浴以及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說法。總而言之,端午起源於南方百越,把農曆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端午節文化相沿迄今。
回覆列表
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