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以現在的眼光都能看出來,難道那些詩在當時有那麼隱晦? “本為木舟水上漂。撫生愛民心頭繞。平生淡漠利與名。子孫萬代汗青照。” “同出一源路竟分。交織互變耐人尋。石穿滴水無一日。磨礪必成鐵杵針。”
11
回覆列表
  • 1 # kathy不負韶華

    我覺得此問甚是有趣,我想有知識有文化有詩歌修養的皇帝應該能看懂,而出生草莽,大字不識幾個的自己就未必能懂了。

    諷喻詩在中國古代早已有之,《詩經》中便有比興美刺的傳統。後漢的班固就曾經在《兩都賦》的序中寫道:“或以抒下情而通諷喻,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雍容揄揚,著於後嗣,抑亦雅頌之亞也。”魏晉由此可見,諷喻就是將老百姓的事情寫進詩歌中,使得它們能夠入天子之耳,並流傳後世。用這種風格寫出來的詩,自然就是諷喻詩。

    很多人以為諷喻詩是諷刺朝廷,諷刺皇帝。真的如此嗎?

    讓我們來區分一下“諷喻”和“諷諫”的意思。“諷喻”指用委婉的言語勸說。而“諷諫”指下對上,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語規勸,使其改正錯誤。這兩個詞都強調了一個意思,那就是“委婉”。是的,“諷喻詩”是委婉表達意見,委婉勸諫朝廷的詩,才不是你以為的“諷刺”呢!古人最擅長的還是委婉委婉再委婉,再多的不滿也只能含蓄地表達,再多的建議也只能婉轉地提出。

    其實有些詩根本傳不到皇帝耳朵裡,能穿到皇帝耳朵裡的,有意讓皇帝聽到的,估計已經由傳達之人解釋得透透,詩中有的沒的都說盡了,否則哪來那麼多文字獄呢?

  • 2 # 村夫53210861

    作為皇帝,大體上能看懂諷喻詩。勤於朝政,日理萬姬,無暇顧及是其一;即令看到,一笑置之,幾句酸不溜秋的順口溜能撼動帝業根基是其二;大度包容,自詡明君聖主,允許不同意見發表,醞釀百家爭鳴的氛圍是其三。若遇見贏正雍正,這些憤青便會倒八輩子黴,身首異處,禍及九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沈括《夢溪筆談》中《石油》的現代漢語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