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衿書法
-
2 # 狂喜淡墨a
泰山刻石,是隸書的的範本嗎?
不是隸書,是李斯的小篆。
記載秦始皇巡狩時,刻石泰山頂。歌頌秦始皇功德。
還有一種說法,刻於二世元年。
四面刻石,二十二行,每行十二字。
石也不知何時被毀。明末斷石出土,殘存二十九字。移到了碧霞元君寺。
清乾隆五年,泰頂遭到火災,故石毀,
視訊記憶體上下岱廟殘石兩片,共有十個字。
最早拓本,現存歷史博物館。
《泰山刻石》,相傳為秦丞相李斯所作。現僅餘十字。字型為小篆。
秦代滿打滿算十五年。但秦國的歷史從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始為諸侯建國。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李斯上奏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車同軌,書同交。李斯在秦篆的基礎上,刪簡大篆,創作小篆。廢除六國文字。小篆成為全國統一的文字。
小篆的使用時間並不長。幾乎在同時,參與李斯小篆改革的程邈,因為獲罪被關於雲陽監獄。在監獄裡十年,創造了書寫更為簡便的書體。因為程邈是隸人,故名為隸書。小篆和隸書的間隔在十年左右。這在文字發展史上是極其罕見的。小篆作為國家的正式官方文字,也是最短的。然而它的歷史政治意義卻影響深遠。它是國家統一的象徵。漢字從此再也沒有再分離。
隸書形成的初期,是把小篆彎曲的筆畫改變成較容易書寫的直筆。刪繁就簡,使其書寫的速度快捷。字形比小篆簡潔。就像我們現在看簡化字與繁體字時的感覺。有區別,但不是如現在的隸書這樣。現在的隸書,經過了整個漢代的不斷改良,到了東漢末年,才形成了我們熟悉的隸書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