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應有明確的診斷,確證為細菌性感染者,方有用抗菌藥物指徵。原則上應首先確定病原菌,然後根據藥敏試驗進行選擇。如一時無法得到藥敏試驗結果時,也要在經驗用藥的基礎上慎重選擇。如獲知細菌培養及藥敏結果後,對療效不佳者應及時進行調整。 (2)按照患者的特殊生理狀態(如妊娠、哺乳婦、嬰幼兒、老人等)及不同的感染部位(如中樞感染、骨髓炎、膽道感染等),結合抗菌藥物的作用特點及體內過程進行選擇。 (3)選擇適當的給藥方案、劑量和療程。根據該抗菌藥物是屬濃度依賴性還是時間依賴性而設計給藥方案。例如氨基苷類抗菌藥物目前普遍認為每日1次給藥比分2次或3次療效更好,不良反應更小。劑量應結合患者肝、腎功能情況來確定。療程要足夠以避免復發,一般應用至體溫正常、症狀消退後3~4天,嚴重感染可達4~8周。但感染情況和患者體質不同,療程也可有差異。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原則是“安全有效”,抗菌藥物應遵醫囑用藥。在使用抗菌藥物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六大事項。(1)及早並儘可能地分離患者標本上的病原體,確定後做藥物敏感實驗。(2)熟悉抗生素的抗菌活性、抗菌譜、藥代動力學和不良反應,從藥效學、藥動學、安全性和經濟性綜合權衡利弊,結合藥敏實驗結果制定用藥方案。(3)注意給藥方法的合理性,調整給藥方案。(4)注意特殊人群如新生兒、老年人、妊娠及哺乳期婦女、肝腎功能不正常者、營養不良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的選用藥物品種、劑量、療程的特殊性。(5)預防手術感染宜在術前2小時開始用藥,一是使血漿藥物濃度達到峰值的時間與細菌感染的機遇相逢,二是避免多次使用誘發細菌產生耐藥性。(6)儘量不在面板與黏膜上使用抗生素。 檢視更多答案>>
(1)應有明確的診斷,確證為細菌性感染者,方有用抗菌藥物指徵。原則上應首先確定病原菌,然後根據藥敏試驗進行選擇。如一時無法得到藥敏試驗結果時,也要在經驗用藥的基礎上慎重選擇。如獲知細菌培養及藥敏結果後,對療效不佳者應及時進行調整。 (2)按照患者的特殊生理狀態(如妊娠、哺乳婦、嬰幼兒、老人等)及不同的感染部位(如中樞感染、骨髓炎、膽道感染等),結合抗菌藥物的作用特點及體內過程進行選擇。 (3)選擇適當的給藥方案、劑量和療程。根據該抗菌藥物是屬濃度依賴性還是時間依賴性而設計給藥方案。例如氨基苷類抗菌藥物目前普遍認為每日1次給藥比分2次或3次療效更好,不良反應更小。劑量應結合患者肝、腎功能情況來確定。療程要足夠以避免復發,一般應用至體溫正常、症狀消退後3~4天,嚴重感染可達4~8周。但感染情況和患者體質不同,療程也可有差異。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原則是“安全有效”,抗菌藥物應遵醫囑用藥。在使用抗菌藥物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六大事項。(1)及早並儘可能地分離患者標本上的病原體,確定後做藥物敏感實驗。(2)熟悉抗生素的抗菌活性、抗菌譜、藥代動力學和不良反應,從藥效學、藥動學、安全性和經濟性綜合權衡利弊,結合藥敏實驗結果制定用藥方案。(3)注意給藥方法的合理性,調整給藥方案。(4)注意特殊人群如新生兒、老年人、妊娠及哺乳期婦女、肝腎功能不正常者、營養不良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的選用藥物品種、劑量、療程的特殊性。(5)預防手術感染宜在術前2小時開始用藥,一是使血漿藥物濃度達到峰值的時間與細菌感染的機遇相逢,二是避免多次使用誘發細菌產生耐藥性。(6)儘量不在面板與黏膜上使用抗生素。 檢視更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