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門以“午”為名,是元末明初的事情。
自古以來,中國曆代封建統治者莫不大建宮室,其中見諳史籍記載者,為數可達數百。但歷考其門闕之名,在元代以前,則均未見有“午門”之稱。就以秦代的阿房宮而言,規模之大,項羽進咸陽“火三月不滅”【1】,但其中不見有午門的記載。漢代的長樂、未央、建章諸宮,也都沒有名“午”之門。史載未央宮的正門是北門,稱作“北闕”,也稱“元武闕”【2】;建章宮的正門,則稱“閶閭”【3】。唐代皇宮的正南門是“承天門”;另有著名的“大明宮”,它的正門叫“丹風門”。北宋汴梁的皇宮正門是“宣德門”,西京宮殿的正南門稱“五鳳樓”;而南宋在臨安的宮殿正門則名“麗正門”。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也都築有宮室,其中如遼在南京(幽州)的皇宮,它的正門稱作“元和門”;金在燕京的皇宮正門稱為“宣陽門”;元大都的宮殿,正南門是“崇天門”【4】。總之,都沒有一個被叫作“午門”的門闕。只是到了元末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漳在南京稱吳王,開始修築宮室,他把皇城的南門命名為“午門”,這是“午門”之名的第一次出現,但它是皇城之門而不是宮城之門。《明會典》內是這樣記載的:“吳元年,作新內正殿,曰奉天殿,前為奉天門……周以皇城。城之門南曰午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元武”。【5】到明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漳又在南京改修大內宮殿,決定把閥門稱作“午門”【6】,這才是皇宮的正門以“午”為名的開始。以後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朱棣在北京正式修建宮殿,一切都仿照南京皇宮之制,而規模則過之,其宮門的正門,也沿稱午門【7】,又稱五鳳樓。從此直到清代,始終未變。“推出午門斬首”之說中的“午門”,應是皇宮的南門,也就是紫禁城的正門。
宮門以“午”為名,是元末明初的事情。
自古以來,中國曆代封建統治者莫不大建宮室,其中見諳史籍記載者,為數可達數百。但歷考其門闕之名,在元代以前,則均未見有“午門”之稱。就以秦代的阿房宮而言,規模之大,項羽進咸陽“火三月不滅”【1】,但其中不見有午門的記載。漢代的長樂、未央、建章諸宮,也都沒有名“午”之門。史載未央宮的正門是北門,稱作“北闕”,也稱“元武闕”【2】;建章宮的正門,則稱“閶閭”【3】。唐代皇宮的正南門是“承天門”;另有著名的“大明宮”,它的正門叫“丹風門”。北宋汴梁的皇宮正門是“宣德門”,西京宮殿的正南門稱“五鳳樓”;而南宋在臨安的宮殿正門則名“麗正門”。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也都築有宮室,其中如遼在南京(幽州)的皇宮,它的正門稱作“元和門”;金在燕京的皇宮正門稱為“宣陽門”;元大都的宮殿,正南門是“崇天門”【4】。總之,都沒有一個被叫作“午門”的門闕。只是到了元末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漳在南京稱吳王,開始修築宮室,他把皇城的南門命名為“午門”,這是“午門”之名的第一次出現,但它是皇城之門而不是宮城之門。《明會典》內是這樣記載的:“吳元年,作新內正殿,曰奉天殿,前為奉天門……周以皇城。城之門南曰午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元武”。【5】到明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漳又在南京改修大內宮殿,決定把閥門稱作“午門”【6】,這才是皇宮的正門以“午”為名的開始。以後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朱棣在北京正式修建宮殿,一切都仿照南京皇宮之制,而規模則過之,其宮門的正門,也沿稱午門【7】,又稱五鳳樓。從此直到清代,始終未變。“推出午門斬首”之說中的“午門”,應是皇宮的南門,也就是紫禁城的正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