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azhu1

    在一晝夜中,有一段時間特別黑暗,這段時間就是黎明之前的黑暗。

    要想揭開這一奧秘,先得從大氣說起。地球周圍包圍著厚厚一層大氣,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在大氣裡有許多大小不同的各種氣體分子、浮塵等,而且越靠近地面,大氣中的這些物質越多。

    地球自轉帶來了白天和黑夜,這之間總有個過渡階段。由於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後,太陽高度角偏低,隱藏在地平線以下的太陽照耀到了高層大氣,大氣中各種氣體分子、浮塵雜質把光線散射到地面,因而天空中出現了相對昏暗的時光。氣象學上把日出前到達地面的光線稱為“曙光”,日落後到達地面的光線稱為“暮光”。曙光持續的時間叫“黎明”,暮光持續的時間叫“黃昏”。如果沒有大氣分子散射引起的曙光、暮光,晝夜的交替就會在日出和日落的那一瞬間突然發生。這種情形在沒有大氣包圍的月球和其他行星上是可以看到的。

    “黎明前的黑暗”正是地球大氣作用的結果。當漫漫長夜將要結束,旭日將要升起的時候,地平線以下的太Sunny照射到地球上2000-3000千米的高層大氣,這一照,太陽的散射光就把星光沖淡了;高層大氣十分稀薄,它所散射的Sunny不能充分透過稠密的大氣層傳到地面上來。這樣,地球上既沒有星光照射,又受不到大氣的散射光,更沒有明耀的Sunny,於是就變得渾然一片深暗,因此這時候比一天裡其他時間更黑暗。

    其實,在黃昏的時候,也有像黎明前那樣一段黑暗的時刻,只不過黃昏是由白天轉向黑夜,天本來就應該是越來越暗,不像黎明時天應該大亮卻突然有一陣子黑暗那樣引人注意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線性混合效應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