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清子

    復社

    明末以江南士大夫為核心的政治、文學團體。崇禎六年(1633)在蘇州虎丘成立。領袖人物為張溥、張採,時人稱為"婁東二張"。崇禎年間,朝政腐敗,社會矛盾趨於激烈,一些江南士人以東林黨後繼為己任,組織社團,主張改良。二張等合併江南幾十個社團,成立復社,其成員多是青年士子,先後共計2000多人,聲勢遍及海內。他們大都懷著飽滿的政治熱情,以宗經復古,切實尚用相號召,切磋學問,砥礪品行,反對空談,密切關注社會人生,並實際地參加政治鬥爭。他們的作品,注重反映社會現實,揭露權奸宦官,同情民生疾苦,謳歌抗清偉業,抒發報國豪情,富有感染力量。他們雖擁護前、後七子,卻不同於他們的專意"模古",也不同於公安派、竟陵派的空疏。標誌著明末文風新的重大轉向。其中陳子龍為詩歌的代表,張溥是散文的代表。復社成員後來或被魏忠賢餘黨迫害致死,或抗清殉難,或入仕清朝,或削髮為僧。順治九年(1652)為清政府所取締。

    應社

    應社原為一小型卻又具有影響力與現實批判性的古典詩社,其前身 1925年由賴和,陳虛谷(滿盈),楊樹德(笑儂),陳英方(渭雄)等人所組成的「流連思索俱樂部」.1939年該組織有心重新振作,遂號召舊成員,由吳蘅秋取名為「應社」,取其「同聲相應」之意.該社規模不大,但內聚力強,排外性高,入會者必須經過全體會員同意,故社員數量大抵只維持在10餘位左右.戰後,由於老成凋零,再加上籌編《應社詩薈》必需充實稿源之故,始由楊樹德再邀詹作舟,詹友梅兄弟及楊宗城,王桂木等7人入會.應社社員原本各有其詩存,1959年楊樹德彙集17位社員的代表作,並由中國大陸來臺的文士彭醇士作序,但是此書並未如期出版,一直到1970年,始以《應社詩薈》之名付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易建聯回到N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