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目的:諷刺當時的社會風氣,表現出自己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情緒。
寫作背景:吳承恩自幼聰穎敏慧,少年時代即以文名冠鄉里。「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所著雜記數種,名震一時。」 喜讀野史,愛聽神怪傳說,對日後撰寫西遊記有相當幫助。
中秀才後因不喜科舉八股文,故屢試不第。後因母老家貧,不得已屈就。但性格傲岸,最後放浪詩酒而過餘生。
吳承恩簡介
1500年(大明弘治十三年)吳承恩出生於淮安府山陽縣一個學官淪為商人的家庭。
1529年(嘉靖八年),吳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創辦的龍溪書院讀書,得到葛木的賞識。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吳承恩大44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
1551年(嘉靖三十年)吳承恩接任河南新野縣知縣。修建行臺察院,尊經閣,增修儒學,表彰貞節,興辦水利等德政事蹟。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周遊湖南新化(古梅山)賣文寫書為生。
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浙江長興縣丞,常與友人朱曰藩豪飲,寄趣於詩酒之間,和嘉靖狀元沈坤,詩人徐中行有往來。
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終因受人誣告,“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約六十七歲時到過杭州,活了大約83歲,晚年在貧窮中逝世。
寫作目的:諷刺當時的社會風氣,表現出自己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情緒。
寫作背景:吳承恩自幼聰穎敏慧,少年時代即以文名冠鄉里。「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所著雜記數種,名震一時。」 喜讀野史,愛聽神怪傳說,對日後撰寫西遊記有相當幫助。
中秀才後因不喜科舉八股文,故屢試不第。後因母老家貧,不得已屈就。但性格傲岸,最後放浪詩酒而過餘生。
吳承恩簡介
1500年(大明弘治十三年)吳承恩出生於淮安府山陽縣一個學官淪為商人的家庭。
1529年(嘉靖八年),吳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創辦的龍溪書院讀書,得到葛木的賞識。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吳承恩大44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
1551年(嘉靖三十年)吳承恩接任河南新野縣知縣。修建行臺察院,尊經閣,增修儒學,表彰貞節,興辦水利等德政事蹟。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周遊湖南新化(古梅山)賣文寫書為生。
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浙江長興縣丞,常與友人朱曰藩豪飲,寄趣於詩酒之間,和嘉靖狀元沈坤,詩人徐中行有往來。
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終因受人誣告,“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約六十七歲時到過杭州,活了大約83歲,晚年在貧窮中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