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nkraa26922
-
2 # pzyyo24296
德,外得於人,內得於已也怎麼解釋 德者,得也",這樣可以"外德於人",即"以善德施於別人,使眾人各得其益";又可以"內德於己",即"以善念存諸心中,使身心各得其益".德是人類共同活動中認可且遵守的行為準則。在與人交往時,想別人比自己多一點,想自己和別人一樣多,這樣可以讓大家都受益。自己也可以把各種好思想存在心中,讓自己的身心都得到滋養。
德,外得於人,內得於已也的意思為:所謂的品德就是各得其所,以善德施於別人,是別人各得其所,以善念存於諸心中,使善念各得其所。出處:漢朝·許慎所寫的《說文解字》裡對德的解釋。原文:“德者,得也,得事宜也。”“德,外得於人,內得於已也。”白話譯文:就是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理得合適, 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所謂的品德就是各得其所,以善德施於別人,是別人各得其所,以善念存於諸心中,使善念各得其所。擴充套件資料寫作背景:許慎認為,有文字而後有五經,今文經學隨意解說文字,是“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邪辭,使天下學者疑。”要糾正今文經的妄說,提高古文經的信度,“理群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旨”,必須弄懂文字的結構、讀音及其意義。他強調,“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並說“本立而道生”。(以上引文見《說文解字後續》)在長期的學習和研究中,許慎蒐集到大量的小篆、古文、籀文資料,並且以廣博的經學知識為基礎。作者簡介:建初八年(83年),補為太尉南閣祭酒,後任五經博士、校書東觀。許慎認為各家對《五經》的解說混亂而褒貶不一,於是作《五經異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