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296806220335

    翻譯為:這是我的老朋友陳慥陳季常呀,怎麼會在這裡呢?

    出自北宋蘇軾《方山子傳》,原文選段:

    餘謫居於黃,過岐亭,適見焉。曰:“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問餘所以至此者。餘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餘宿其家。環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譯文:

    我因貶官居住在黃州,有一次經過岐亭時,正巧碰見了他。我說:“哎,這是我的老朋友陳慥陳季常呀,怎麼會在這裡呢?”方山子也很驚訝,問我到這裡來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訴了他,他低頭不回答,繼而仰天大笑,請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裡四壁蕭條,然而他的妻子兒女奴僕都顯出怡然自得的樣子。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出仕,任風翔籤判。嘉佑八年(1063年)陳慥之父陳希亮來任府尹。陳希亮素以威嚴著稱,僚屬和他見面多不敢仰視,而蘇軾年少氣盛,常與爭議,甚至形於顏色。這年,蘇軾和陳慥初遇,二人一見如故,抒懷言志,頗為投合。

    元豐三年(1080年),陳慥聽說蘇軾被放逐而相迎於途中,以後過往頻繁。兩人情至深,故蘇軾於元豐四年(1081年)寫下了這篇散文。

    文章主旨:

    本文透過對蘇軾與方山子的相遇與相交,瞭解他的人生經歷,透過對這些人生經歷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方山子棄榮利功名而自甘淡薄貧賤的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讚賞。

    同時結合作者自己當時被貶黃州的處境,於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寫方山子未嘗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說是作者在黃州心態的一種形象的折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可以讓電腦定時播放歌曲的辦法或者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