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白人

    僅從一個角度——美華人如何看待哥倫布——迴應一下這個問題。

    美國:哥倫布日 紀念還是反思?

    美國在十月份有一個非常不起眼的節假日——哥倫布日。

    哥倫布日一般是在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一。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時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是在十月十二號。雖然他登陸的地方並不是美洲大陸本土,而是加勒比的小島。

    這一天是近代西方人進入西半球的開端。美國,這個位於西半球、由白人建立的國家,為了紀念他,就設立了一個哥倫布日。同樣地,為了方便休假,於是放在了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一。

    為了慶祝哥倫布日,美國海軍在紐約第五大道遊行:

    哥倫布是義大利人,因此義大利裔美華人會在哥倫布日載歌載舞慶祝並展示意式文化:

    然而,另一方面,哥倫布日在美國的爭議也非常大。

    受反思白人殖民史思潮洗禮,哥倫布日被很多美國土著印第安人,以及很多拒絕白人中心觀、歐洲中心觀的人們反對。

    他們認為,在所謂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美洲已經有幾億的土著居民。然而,在所謂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西班牙、葡萄牙,後來的法國、英國和荷蘭,一批又一批的殖民者來到了(殖民者眼中的)新大陸,帶來了槍炮、馬匹、刀劍和病菌,把西半球變成了血場。基本上,西方白人的殖民史就是本地土著的血淚史。

    因此,美國土著一直強烈要求廢除這個節日。

    反對者的抗議,他們認為對哥倫布日的謳歌無視了殖民史、奴役和奴隸貿易、歧視和領土掠奪:

    By Pansesus

  • 2 # 血羽劍客說動漫

    這些年來,西方國家對鄭和航海的歷史意義越來越關注。在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五百年的時候,西方許多學者想起了鄭和航海。《紐約時報》發表了長篇專文探討鄭和航海,再次提出問題:如果中國持續發展了鄭和時代的開放政策和航海探險,那麼,今天的世界將會是什麼樣子?

    鄭和下西洋這一歷史事實再一次鮮明地告訴我們:時代要發展,社會要進步,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合作、融合和影響將日益重要。開放與包容、銳意探索與和平奮鬥,鑄造了民族的國運昌盛之道。相反,自我封閉、夜郎自大,則會斷送民族的生機。而中華文化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將是世界文化領域中的一員主幹將,對傳播世界先進文化,加強世界範圍內文化的交流都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馬來西亞國際貿易和工業部副部長馬袖強在吉隆坡說,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證明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不是威脅,而是可以促進其他國家發展的正面契機。自 1974年馬來西亞率先在東盟國家中與中國建交以來,馬中雙邊經貿關係有了長足的發展,中國現已成為馬重要的貿易出口國,這對馬來西亞的政治、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

    鄭和長期被誤解忽視

    長期以來,鄭和下西洋的意義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鄭和研究在中國學術界影響不大;相較於西方Nautilus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人事蹟的廣為流傳,鄭和更偉大的7次遠航,也未得到民間的足夠認識。

    澳門基金會主席吳志良博士認為,應該將鄭和研究放到更宏觀的角度考慮,特別是與西方航海史著作系統的比較研究。目前,鄭和研究仍有許多問題沒有定論。對於外國專家認為鄭和下西洋是軍事遠征,吳志良說,船隊的2.7萬多人大多是官兵,但基本是為了保護船隊的安全,“為了和平而動武”不同於“為了征服而動武”。

    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成功大學教授吳京呼籲,鄭和遠航有其豐富科技的一面,應集合人文、科技學者共同探討,如集合歷史學家與造船專家共同探討鄭和的寶船,與海洋學家及航海專家共同探討鄭和的航線,而招募及訓練出海大軍,建立商務團隊,以及龐大船隊在海上之統御與補給,都是非凡的管理成就,可與管理專家共同探討中國古代的管理科學。

    北京大學的孔遠志教授和楊康善教授透過對東南亞沿海國家與地區的長期實地調查發現,鄭和在這些地區的影響突出表現為四多,即:鄭和寺廟多,鄭和遺蹟與傳說多,用當地語言出版的鄭和著作多,紀念鄭和的活動和研究鄭和的機構也逐漸增多。但在這些影響的後面,居住在這些地區的人們大多對鄭和存在著很多的誤解。在大多數華人眼中,鄭和是祈福的神;在廣大原住民的心目中,鄭和只是傳說中的“三保公”,他們對歷史上的鄭和及其偉大功績瞭解很少。

    亞當·斯密曾說,“美洲的發現、經由好望角前往東印度群島的航線的發現,是人類歷史上所記載的最偉大、最重要的歷史事件。”

    1989年,喬治·H.W.布什把哥倫布奉為國家的典範:“克里斯托弗·哥倫布不僅打開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門,而且為我們所有的人樹立了榜樣,告訴我們透過堅持與信仰可以取得彪炳史冊的成就。”美國專欄作家傑弗裡·哈特甚至說,“詆譭哥倫布就是詆譭人類歷史上以及我們所有人中間的有價值的東西。”在很多人眼中,哥倫布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Nautilus那麼簡單,他儼然成為了近代歐洲勇力潮頭的象徵性人物。

    大部分在美華人眼裡,哥倫布還是個英雄人物吧

  • 3 # 黃鶴舊山頭

    關於鄭和

    事實上,普通歐美民眾知道鄭和的並不多,瞭解其事蹟的就更少了,評價也就無從談起。

    在Quora上搜索鄭和與哥倫布,與兩人相關的問題數量是45與731,可以反映出在英語文化圈中二人知名度的差異。

    所以我們只能從歐美史學界對於鄭和的評價來管窺一二。

    “鄭和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跨越了半個地球,把明帝國的聲威最大限度地遠播到海外。在這個過程中,他進行了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這個評價是與國內主流的認知相符的,總的來說,劍橋中國史所涉及到的鄭和的部分與國內的教科書、經典通史著作相比沒有太大區別。

    當然也有一些學歐美學者(姑且稱之為學者)對鄭和下西洋的過程進行了專門的考察,提出了非常獨特的觀點。例如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所著的《1421:中國發現世界》中就提出,鄭和是先於哥倫布、麥哲倫等西方Nautilus發現美洲大陸、完成環球航行的偉大Nautilus。基於此,他對鄭和的評價是:

    “他不僅是指揮艦隊馳騁大洋的最偉大海軍司令官之一,同時也是一個虔信宗教和恪守道德的典範。他從未向別國要求過一寸一毫的土地——每次航行本著和平的宗旨。也許,他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體現了人類內心最美好的一面——無論貧富、老幼、貴賤,人人生來平等。中國完全有理由為他的輝煌成就驕傲。”

    這個評價可以說是非常高了,甚至比國內的主流評價還要高出許多。但很遺憾,孟席斯的觀點並不為學界接受,孟席斯觀點的根基——他所看到的“古地圖”,也被很多學者認為是偽作。筆者也認為孟席斯的說法不可信,是誤讀材料加上一廂情願的結果。所以說,孟席斯的這一番評價也沒有太多意義。

    關於哥倫布

    西方學者在通史著作中一般更側重於敘述史實,不太會做對歷史人物的定性評價,如《全球通史》與《劍橋世界現代史》中都沒有對哥倫布進行評價,只是敘述了他的航海曆程。關於對哥倫布的評價,我主要是從朱婷姝碩士的論文《中美中學歷史教材中“地理大發現”之比較》中所提及的一套美國中學歷史教材的內容中概括的。

    在這套教材中,主要強調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西方人也一般用“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來表述我們常說的“三角貿易”,從這點也可以看出哥倫布在歐美已經成為了符號化的人物,是大發現時代的代表符號。同時這部教材也提及了哥倫布等到達美洲之後進行的殖民活動給當地土著帶來的災難,並引導學生進行反思,這一點與國內的教材也是相通的。

    總的來說,國外主流名作、教材對鄭和與哥倫布的評價與國內區別不大,也都有異見者存在,但都不是主流學說。

    此外,Quora上還有一個關於哥倫布與鄭和的問題,分享給大家:

    “Why is Christopher Columbus celebrated instead of Admiral Zheng He? Or other people like Leif Erickson, John Cabot and many others?”(https://www.quora.com/Why-is-Christopher-Columbus-celebrated-instead-of-Admiral-Zheng-He-Or-other-people-like-Leif-Erickson-John-Cabot-and-many-others)

    高票答案給出的答案是:“Impact”,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移步查閱。

    參考文獻:

    [美]牟復禮、[英]崔瑞德 編:《劍橋中國明代史》

    [英]G.R. 波特 編:《劍橋世界近代史》

    [美]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

    加文·孟席斯:《1421:中國發現世界》

    朱婷姝:《中美中學歷史教材中“地理大發現”之比較》

    回答者:邱同學

  • 4 # 米南德王問道

    歐美人對於哥倫布和鄭和的態度很有意思:

    對於哥倫布實際上因為了解的更多,所以各種分析比較透徹。並非百分之百的褒獎。

    對於鄭和,相對是陌生一些的。不過,基本上也是比較可觀,偏褒獎居多的。

    對哥倫布的細緻分析

    對於哥倫布,歐美人並非像華人一樣,基本上只拘泥於他發現了美洲大陸的偉大一個點上。歐美人透過大量對當年留下的歷史文獻與其他周邊相關內容的調查,得出了很多並不利於哥倫布偉光正的結論。

    譬如哥倫布對於向西航行,去到中國的論證實際上是一種計算錯誤。所以在當時,無論是葡萄牙人還是英華人,都沒有支援哥倫布的行動。就算是西班牙,一開始也招致了大量反對,原因就是當時的相關機構或者大學和教會,有著大批地理、天文、數學知識,完爆哥倫布的人才。

    哥倫布在學習理論知識時,沒有老師教導,自學成才,固然非常勵志非常成功學,卻也增加了犯錯誤的機率。他堅持認為每度的距離是五十六點三二海里。這個錯誤是他自始至終堅持認為的,每次只要一遇到就把它抄寫在自己所閱讀的邊白上。同時不止一次指出這是自己透過嚴謹的計算得出的計算結果,可能他是受到了一個名字叫做埃爾.法爾加尼的阿拉伯宇宙誌學者的影響。這個數字是在阿爾瑪姆哈里發的統治時期經過多次測算得出的,即每海里1477.5米。

    因此其實阿拉伯人得出的數字反而和現代資料接近的多,但可惜哥倫布用的是義大利單位而非阿拉伯單位,於是他的計算結果是把赤道的實際距離縮短了約四分之一左右。這樣哥倫布不僅因把每度距離縮短,將那片使印度群島分開的海面寬度大大縮短了,而且因為間接估計而把整個海洋縮小了。哥倫布實際認為,從西班牙到印度群島的陸地距離是282度。由此推斷出來從里斯本到中國只需要78度。

    更為陰謀論的說法是,當時的哥倫布已經透過一些事情,隱約的覺得在大西洋對岸是有一塊陸地的。除了他早年航海北歐時可能聽聞的維京人對格林蘭的殖民嘗試外,也包括此前某些恰巧航行大西洋後迷航的歐洲人的說辭。

    但如果不堅持那是印度或者亞洲,哥倫布就會失去支援。所以,即便是哥倫布在其生涯後期已經發現美洲不是亞洲之後,依然宣佈這些島嶼是某個亞洲東部的群島或日本。這也讓這塊大陸最終以阿美利加的名字命名,而不是什麼哥倫布大陸。

    對鄭和的褒獎居多

    相比哥倫布,由於西方人對於中國的很多材料細節掌握的並不充分,所以大部分人對於鄭和航行的是褒獎居多。這其中即包括了船隻的大小、船隊的規模,以及航行的距離。

    當然,也有對鄭和有所研究的人存在。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在網上搜索一個當年探索頻道拍攝的鄭和下西洋的紀錄片來看。這個片子中,對於寶船誇張的規模大小,做了比較合理的縮水。但也繼續對寶船是不可多得的大船,進行了肯定。

    同時,這個片子也代表了歐洲一些人士對於鄭和航海的中立態度,也是對宣傳口中鄭和是純和平船隊的說法,進行了反駁。畢竟,鄭和的船隊裡有大量士兵和武器,也有類似建立基地殖民和對別國動手的舉動存在。

    當然,這片片子最難能可貴的地方,是點出了鄭和下西洋的重要目的。除了政治宣揚。國際秩序豎立外,也說了明朝朝廷希望以此壟斷海外貿易經濟的計劃。這一點,是本國紀錄片基本不敢說,而僅有部分高校論文敢提的。

    所以,歐美人對於鄭和與哥倫布,其實都是褒獎居多,而相對客觀的。承認其貢獻,也不會不談其侷限性缺陷與錯誤。

  • 5 # 偉心透明

    謝邀。一個歷史人物的真實功績以及他的思想範疇,不能以他幾個區區文字就加巳定性入格。鄭和近三萬人七下西洋,與哥倫布三五幾艘私家船隻,是沒有可比性的。鄭和近三萬甲兵,是代表一個國家的整體,到了哪裡,應該是說收復到了哪裡,可是,他秋毫不犯,這就形成無為的概念。那時的財物,底孑薄是可想而知的,長期要養活在大洋上動態著的三萬甲兵,在當時須要有一個較大及平安富裕的國家。不知當時明朝明政.明皇帝是怎麼一種.懷仁心態,請多有針對性的進行驗證。我所說的:"懷仁心態",是指鄭和所到之處,以秋毫無犯。明朝令鄭和七下西洋,宗旨未明未了,一大遺念。

  • 6 # 六甲番人

    長期以來,鄭和7次下西洋一直未得到西方主流媒介應有的重視,相比之下,西方Nautilus哥倫布、達伽馬等人事蹟的廣為流傳。

    在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五百年的時候,西方許多學者想起了鄭和航海。《紐約時報》發表了長篇專文探討鄭和航海,再次提出問題:如果中國持續發展了鄭和時代的開放政策和航海探險,那麼,今天的世界將會是什麼樣子?

    而對於哥倫布,歐美一直保持高度的關注,主流社會普遍認為他是“一個將要統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國主義之父和一個晚近(最近)被推舉為天主教聖徒的候選人”。

    但近幾年,在美國學校,哥倫布的地位也有所下降,許多老師開始嘗試用更平衡的角度介紹他的“另一面”,即哥倫布抵達加勒比海以後所發生的事情,包括給當地土著居民帶來的苦難。

    “整個術語運用都改變了,” 得克薩斯州農工大學教育和人類發展系的執行助理主任詹姆斯·克拉赫特介紹說,“人們不再像以前那樣那麼愛用‘發現’這個詞,‘哥倫布發現美洲’,如果本來就有人生活在那裡,那怎麼可以說他發現美洲呢?”

    在美國某些土著居民占人口多數的地區,哥倫布紀念日變成一個敏感話題。保羅·普呂辛是阿拉斯加教學與學習支援部的副主管,他介紹說,阿拉斯加有很多土著人口,所以他們並不認同哥倫布是美國奠基人的說法。

  • 7 # 歷史君歸去來兮

    他冒險前往他那個時代沒人敢去的地方。他看見他那個時代沒人見過的事物。他發現了新大陸。

    幾個世紀以來,他被公認是一位英雄。如今他被普遍認為是天堂的掠奪者、奴役者和種族滅絕狂人。

    大家應該已經猜到了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克里斯托弗·哥倫布。那麼關於哥倫布的歷史爭議哪個是真的呢?他是英雄還是惡棍?今天曆史君想與大家聊聊這位在歷史上爭議較大的新大陸發現者。≥▽≤

    真相是複雜的,因為真相往往復雜——特別是當你不得不回到 500 年前去尋找。但讓我們儘可能地接近真相。^0^

    下面請聽歷史君講哥倫布的身世徐徐道來:哥倫布於1451年出生在義大利的港口城市熱那亞。在那個出生往往決定命運的時代,他的出身完全不值一提。他的父親是一箇中產階級的羊毛織工,期望他的兒子也走上同樣的道路。但哥倫布有別的計劃。大航海時代即將來臨。未來屬於大膽的人,而大膽的人會出海。

    在他 30 歲時,哥倫布已經航行到過冰島、愛爾蘭以及非洲。在多次航行中的某處,他迷戀上了從歐洲到印度的西行海路的想法。但當時沒有地圖可供參考,只有關於海怪和無邊大海的瘋狂傳言。

    他為葡萄牙國王制作了15世紀版本的PPT,當時葡萄牙是世界領先的海上強國。但國王聽從專家的建議,拒絕了他。專家們告訴國王,這根本不可能做到。

    這純粹是一個猜測,而且是一個昂貴的猜測。所以哥倫布帶著他的計劃來到西班牙。但斐迪南國王和伊莎貝拉王后也不感興趣,至少一開始不感興趣。

    哥倫布堅持不懈。8 年後,他們終於鬆口了。他們給了這位探險家三艘小船。曾幾何時每個小學生都知道它們的名字:尼尼亞號、平塔號和聖瑪麗亞號,以及哥倫布啟航的年份:1492年,這是一個永載史冊的年份。≥▽≤

    除了羅盤和星星,哥倫布幾乎沒有任何導航工具可用。混合比喻來說,他是在盲目飛行。他在向西航行。這就是他所知道的一切。

    一旦船離開加那利群島,他們就得靠自己了。他的船員們在第一週還很忠誠,但到了第三週,他們已經失去了勇氣。

    然而,哥倫布從未失去他的勇氣。憑著頑強意志,他穩住了他的手下。

    終於,在 10 周的漫長海上航行後,10 月 11 日晚上,哥倫布發現了陸地。^0^

    他稱它為聖薩爾瓦多。今天的我們知道它是巴哈馬。

    哥倫布和他的手下在那遇到了泰諾部落。歐洲和美洲之間的第一次相遇很順利。泰諾人很好奇,也樂於助人。哥倫布向他的船員強調要善待和尊重他們。

    為免你認為哥倫布偶然發現了伊甸園,這些島嶼上還居住著加勒比人,一個食人部族,據普利策獎得主歷史學家塞繆爾·艾略特·莫里森的說法,對他們來說,嬰兒是一味佳餚,或者用莫里森的話說,“一味......可口的小菜”。

    就像地球上的其他地方,在歷史上的每一個時期,當地人都是個大雜燴。有的好,有的不那麼好。≥▽≤

    在他回到西班牙後,這位義大利探險家航行成功的訊息迅速傳遍歐洲。一個新世界被發現了,而舊世界將再也不同以往。哥倫布是個註定要在海上航行的人。在陸地上,他很容易就被職業政客和官僚們耍得團團轉和背叛。

    現代人對哥倫布聲譽的攻擊正是基於他們可疑的、自以為是的描述。在他的時代,這些攻擊使這位探險家的生活變得很悲慘。

    哥倫布並非無可指責。他把土著人賣作奴隸。但這位探險家並沒有發明奴隸制,它在全世界都很普遍,無論是哥倫布時代之前還是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

    至於種族滅絕的指控,沒發生過種族滅絕。確實有過一些暴行——大部分是在哥倫布死後發生的。西班牙人和當地人之間也有廣泛的通婚,這最終產生了我們現在稱之為西班牙裔或拉丁裔的人。你不會與你想要毀滅的人結婚。

    只關注哥倫布的罪過是不公平的。用今天的標準來評價一個生活在 500 年前的人也是不公平的。

    他自己對自己行為的評價更有說服力。讓那些喜歡挑剔和找茬,卻安全地坐在家裡的人問:“你為什麼不這樣那麼做?”≥▽≤

    後世用來紀念哥倫布的雕像

    哥倫布長期以來一直受到讚頌是有原因的——為什麼這麼多的雕像、學校、城鎮、城市、一個國家節日、一所常春藤大學,甚至一個國家都以他為名。

    舉一個簡單的事實:

    我們讚頌哥倫布時,我們讚頌文明到達美洲大陸。如果你不能為之慶幸,這更能說明的是你的道德標準,而無關歷史上除中國明朝鄭和外偉大的探險家。你怎麼看呢?^0^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長期打籃球左腳跟腱疼是否跟腱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