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串七珠讀雜書

    反覆閱讀,可以搜尋一下網路評語。好多的讀後感文字寫得很精彩,自己想不到的地方,別人提出來了,打開了你的思維和思路。

  • 2 # 慧光2787

    這個提問,意義非同尋常,是弘揚傳統文化的兩個不可忽視的問題,經文譯白及講解經文。

    經文譯成白話,我是不贊成的。一是會開譯白經文的先河,論語可以譯,大學自然也可以譯,什麼道德經啊,黃帝內經等統統可以譯。二是難以保證翻譯的準確無誤。三是有文學功底的人可以譯,文學功夫平平的人也同樣可以譯。四是真正有道德、學識、見地、修養的人,是絕對不會去做這種事的。鑑於此四點,把古典經文譯成白話,最終會導致古典經文的面目全非,喪失原味。對弘揚傳統文化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至於講解經文,就更加不昜了。經文確實需要有人來解讀,對幫助大眾學習傳統文化有幫助,但現在能正確解讀經文者可以說是鳳毛麟角。我舉幾個例子,一個是"子曰: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這個五十怎麼解?現在的人都作五十歲來解,或作五年十年來解,是不通的。 再如"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從字面上來理解,會作出富貴不可求以及既然不可求,那就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樣理解,是誤會了孔子。實際上,孔子是很幽默風趣地告訴了我們求富貴的方法,但為什麼就讀不出這個味道來呢? 所以,我歷來主張,真有志於傳統文化者,一是應先從讀古人的書開始,讀今人的書就得有擇法眼了。二是不可急功近利,多讀原文,假以時日,自可融會貫通。

  • 3 # 鶴舞水鄉

    《論語》裡會教我們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會教我們為人處世之道。不懂如何為人處世,就從中學習一下古人智慧。現代社會當中人和人的關係,可以說越來越近了,也可以說是越來越遠了,但是不管怎麼樣,人際關係這個問題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去面臨並且必須去面對的棘手問題,孔子曾經說過,過猶不及。在他看來,事情做得過頭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然而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如何為人處事,怎樣去把握為人處事的分寸,當我們遇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時候以一種怎樣的心態去面對,跟我們親近的人在一起的時候要秉持著什麼樣的原則,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們要怎麼做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係。 論語中有很多很樸素的道理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處世的方法,它不是嚴肅板著臉的一本書,而是靈活靈巧的一本書,它當中的辦法暗含著變通的意味,它告訴著我們做事的原則和把握這種原則的分寸。我們常常說,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其實說的並不是這件事的好與壞,而對於事情的判定也並不是簡單的好壞之分,而是你要什麼時候去做這件事要把這件事做到什麼程度,把握一個分寸。孔子在為人處事方面給出了一個概念,以直報怨,他並不提倡以德報怨,他也是有原則的,用你的正直去面對這一切,他是給了我們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嚴。 如果永遠以惡意或者仇殺去面對這個社會另外的的不道德,那麼這個世界的迴圈將是一種惡性的,是無休止的惡性。以德報怨同樣也不可取,搭上了太多的恩德和慈悲,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對已經有負於自己的事情,這就是一種對人生的浪費。有一種情況是第三種態度,就是用自己的公正、率直和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對這一切,既不是德也不是怨。孔子的這種態度可以舉一反三推及到我們生活中很多方面,即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們有限的情感以及才華放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我們再來看一看今天的社會,隨著物質的變化人們之間的溝通各種障礙越來越多,從而就變得我們身邊所依賴的朋友們的負擔越來越重,因為我們會感覺到周圍人普遍冷漠,所以就覺得對自己好一點的人,就應該走得更近一點,自己感覺對他很好,他就應該以同等甚至更好的態度去對待自己,什麼都要跟自己說才是好。對於這種方法,子游曾經說過,“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走的太近必定是疏遠的開始,子貢曾經問過他的老師一個問題,什麼才是好朋友,老師告訴他,“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不自辱焉”(論語.嚴淵篇)你看到他有不對的事情就去告訴他,聽不聽是他的事,不聽就算了,再說下去就相當於自取其辱,所以好朋友交往方面也要有一定的分寸。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篇)君子臨天下,不管做任何事,只有一個標準,就是“義”,義之於比,就是用義做為比照,做為法則。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做什麼都要有自己的標準。為人處世之道的首要問題就是把握好一個分寸,把握好度,否則就會“過猶不及”。但是于丹教授認為,為人處事更重要的一點就在於把握我們自己言談舉止之中的度。 說話要過腦子,做事要想後果。這是我們為人處事最重要的一點,禍從口出,所以要慎於言,不要去說自己做不到的事,做事說話要嚴謹敏銳,做到的同時要有效,說的話多了,做的事多了總有不得當的地方,在我們的為人處事中就要小心了。

  • 4 # 放鬆世界

    大白話版的本身用白話文做了解釋就很容易出現講解偏差,

    以往學習文言文的時候,

    常常發現文言文翻譯書裡面的和老師講解的,意義上有一點差距,

    自己讀文言文再去查字典理解,

    按照情境判斷確定意思,

    雖然起初看起來會慢一點,

    但是又能讓自己有另外一番細細品味的風雅之趣味。

  • 5 # 蘇蘇日記

    建議誦讀原文。

    學,就是從不會到會,從不懂到懂,屬於知;

    習,就是悟後起修,從不能到能,屬於行。

    古文一字一義,且字義並不能完全等價於現今的白話文。

    反覆朗讀原文,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我們現在多數人不能理解原汁原味的古文,是由於我們熏習的少,學習是要我們放下自己的習慣,去貼近學問,而不是找尋我們看得懂聽得懂的,這樣我們就無法有長足的進步了。

    學習任何一門知識,都是先要放下自我,然後才能與經典相合,逐步知行合一的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寶貝夜間哭鬧睡不安穩怎麼回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