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934567341832

    在構造“映象階段”理論時,拉康所推敲的正是再普通不過的照鏡子行為,他說人是從照鏡子開始理解自我的,小嬰兒第一次照鏡子,就會認出鏡中的自己,他會持續興奮,而不會像其他一些靈長類動物那樣,一旦發現映象是空洞的就不再感興趣。然而,他實際上面對的是一塊光滑的平面而已——那個映象融合了想象中自足的自我,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虛幻的。

    1936年7月31日在馬里昂巴德舉辦的第一次國際精神分析大會上,拉康提交了關於映象階段的論文,他說,這是他對精神分析理論的“第一個重要貢獻”。此時的拉康作為醫學博士、有著執業經驗的精神分析專家,以及正一步步深入哲學領域的新銳學者,已經對自我的起源有了一段時間的反思,他從另一個心理學家亨利·瓦隆那裡借來了“映象階段”的概念,注入了自己的原創性內容,他強烈地給出了這樣的意思:自我是人的想象之物,一個“自戀性的再現”,嬰兒之所以要透過映象來建立“人類身體的一體化”,是因為他痛苦地意識到如果不這樣,他的主體就將化為碎片,也是因為嬰兒出生後的頭六個月裡在生物學上還完全不成熟。

    這個洞見看似撬動了現代人自我認知的基石,使自我變得可疑而不確定:人在鏡中之像中認同的“我”,天然帶有異化的印記,這給自我求證帶來極大的困擾;在這之後,人還得繼續追尋更多的形象,將它們“認同”為自我。早年的拉康對弗洛伊德懷有大敬意,一個主要方面在於,他肯定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結”的價值,是一種對人類家庭關係的全新定義,但是後來,拉康以映象理論指出,人類心理結構的原型的形成在一歲前就開始了:人不必等到對父母產生那種無法擺脫的消極態度才暴露出精神方面的問題來,事實是,人對自己的認同從一開始就是擺不平的、異化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森林撫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