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現代新百家姓的順序,高是排在第19位的。但是按原先百家姓的排列,高是排在第153位的。關於高姓起源有4種說法: 1、出自姜姓。相傳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以姜為姓。炎帝17世孫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呂侯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於齊國。齊國傳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躉排擠,出齊奔燕。高止9世孫高量為宋國司徒,高量10世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發軔,繁衍不息,成為當今高姓族群中最龐大的一支。高洪的一支後裔高隱、高瞻叔侄創立了漁陽高氏、遼東高氏, 另一支後裔高悝創立了廣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後人高伯祥又創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當今高氏子孫多數為渤海高氏後裔。 2、另一支姜姓高氏。齊惠公姜元的有一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孫強取祖字為氏,名高強,其後亦為高氏。齊惠公為齊桓公之子,齊太公十三世孫。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如魏時,鮮卑族有樓氏,後改高氏。十六國時,後燕皇帝慕容雲自稱為高陽氏後裔,遂改姓高,稱高雲,其後裔有改複姓為單姓,稱高氏。高麗羽真氏,後有改高氏的。南北朝時,先後有元氏和徐氏改姓為高氏。北齊文宣帝姓高名祥,當時有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隨漢姓元,因有功於北齊,高洋賜他們"高"姓;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 4、以“高”字開頭的兩個字的複姓,後有改單姓“高”為氏。譬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
按現代新百家姓的順序,高是排在第19位的。但是按原先百家姓的排列,高是排在第153位的。關於高姓起源有4種說法: 1、出自姜姓。相傳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以姜為姓。炎帝17世孫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呂侯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於齊國。齊國傳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躉排擠,出齊奔燕。高止9世孫高量為宋國司徒,高量10世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發軔,繁衍不息,成為當今高姓族群中最龐大的一支。高洪的一支後裔高隱、高瞻叔侄創立了漁陽高氏、遼東高氏, 另一支後裔高悝創立了廣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後人高伯祥又創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當今高氏子孫多數為渤海高氏後裔。 2、另一支姜姓高氏。齊惠公姜元的有一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孫強取祖字為氏,名高強,其後亦為高氏。齊惠公為齊桓公之子,齊太公十三世孫。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如魏時,鮮卑族有樓氏,後改高氏。十六國時,後燕皇帝慕容雲自稱為高陽氏後裔,遂改姓高,稱高雲,其後裔有改複姓為單姓,稱高氏。高麗羽真氏,後有改高氏的。南北朝時,先後有元氏和徐氏改姓為高氏。北齊文宣帝姓高名祥,當時有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隨漢姓元,因有功於北齊,高洋賜他們"高"姓;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 4、以“高”字開頭的兩個字的複姓,後有改單姓“高”為氏。譬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