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曉丹145217536

    相傳,民國年間一位名叫居兒的岐山人,在眉縣齊家寨(今齊鎮)開了間鍘面鋪,由於本小利微,生意比較蕭條。一天中午他為自己做飯,擀出碗口大一塊又薄又光的面片,在中間劃了幾刀,形狀像個爐齒。下鍋煮熟加好調料澆上湯就要吃時,忽來了一位山東客人就餐,他順手端上此面。客人吃後,讚不絕口,爐齒面由此得名,並很快以入鍋不粘、柔中帶韌、葷而不膩、色味俱佳而名揚西府。

    製作爐齒面的關鍵是制面和調湯。原料以優質小麥精粉為佳。製作方法是用20%的水和1.5‰的食鹼和麵,搓到揉光,以溼毛巾捂蓋10分鐘左右,放在案板上用槓子反覆疊壓,使麵糰軟硬適度,富有拉力和韌性,再搓條捏成約2兩重的小塊,擀成麵餅,撒上面粉摞起來用溼布加蓋備用。下鍋前,將麵糰用手工擀成薄圓片,用刀切成寬細均勻,形如爐齒狀的面片,用擀杖從橫斷面挑起,單碗下鍋,在翻滾的沸水中上下飄浮,待煮熟後撈入碗中,即成紋理均勻、不疊、不粘、薄筋、光滑的爐齒面。

    爐齒面的調湯佐料是隔年陳醋、菜籽油、老生薑、大青葉、細辣椒麵、肥瘦相間的大肉臊子和蒜苗等配菜。肉臊子必須肥瘦肉分開過刀,薄細均勻,先在炒鍋內放入適量大油,溶化後倒入少量菜油,待油沸鍋燙後,先倒入肥肉,後復翻炒至出油後,再投入瘦肉,用火炒到肉色變黃時,調入食鹽、五香粉、辣面等佐料,以文火燙炒,約至七成熟時,調入食醋烹熟。 調湯時,先在乾鍋內倒入適量菜油,等油燒沸後倒入開水,用食鹽、陳醋、油辣子、肉臊子和配菜等烹調,撒上漂菜蒜苗,澆入麵碗,即成味美可口的爐齒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樊登讀書會交388元,一年只都50本書的內容簡介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