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端淑(1699-1779年),字樂齋,號儀一,清代四川丹稜縣人,清朝四川的著名文學家,與李調元、張問陶一起被後人並稱“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十歲即能寫時文,鄉人說他從小聰慧異常,其實他並不是靠先天的才氣,主要在於後天格外的勤奮踏實好學。 清雍正年間,彭端淑考取進士,授吏部主事,後曾任吏部郎中、順天鄉試同考官等職。此時,他與其弟彭肇殊、彭遵泅都在京師,並都以文知名當時,在當時文學界有“丹稜三彭”之稱,當時人們譽“三彭”為“四川三才子”。但“三彭”中只有最為著名的彭端淑名列“清代四川三才子”。 清乾隆年間任廣東肇羅道員,有政績,受當地民眾稱頌。在看透官場中黑暗和傾軋後,“宦途不滿意”,於是彭端淑辭官歸蜀。 回家鄉後,彭端淑致力於古文辭的研究,同時在四川錦江書院主講,開始了他一生中“誨人不倦”的教學生涯。此時,他很後悔過去熱衷功名,誤入仕途,所以他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直至生命的終止。他用廣博的學識專心於教書育人,聲望漸大,許多學生慕名來投,其中就包括李調元。 除了教學外,彭端淑文學造詣頗高,他一生苦心詩文創作,在當時的文學界裡就很有名氣。彭端淑文章筆力剛勁,氣勢渾厚,激昂奮進,常給人以鼓舞和教益。彭端淑一生著述較多,但大多已經散失。現在我們能夠知道的有《白鶴堂文集》、《雪夜詩談》、《晚年詩稿》等,其中《白鶴堂文集》最為有名,議論小品文《為學一首示子侄》簡稱《為學》即出於本書。 1779年,八十一歲的彭端淑去世。今天四川彭山縣尚有彭端淑的墳臺遺址。
彭端淑(1699-1779年),字樂齋,號儀一,清代四川丹稜縣人,清朝四川的著名文學家,與李調元、張問陶一起被後人並稱“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十歲即能寫時文,鄉人說他從小聰慧異常,其實他並不是靠先天的才氣,主要在於後天格外的勤奮踏實好學。 清雍正年間,彭端淑考取進士,授吏部主事,後曾任吏部郎中、順天鄉試同考官等職。此時,他與其弟彭肇殊、彭遵泅都在京師,並都以文知名當時,在當時文學界有“丹稜三彭”之稱,當時人們譽“三彭”為“四川三才子”。但“三彭”中只有最為著名的彭端淑名列“清代四川三才子”。 清乾隆年間任廣東肇羅道員,有政績,受當地民眾稱頌。在看透官場中黑暗和傾軋後,“宦途不滿意”,於是彭端淑辭官歸蜀。 回家鄉後,彭端淑致力於古文辭的研究,同時在四川錦江書院主講,開始了他一生中“誨人不倦”的教學生涯。此時,他很後悔過去熱衷功名,誤入仕途,所以他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直至生命的終止。他用廣博的學識專心於教書育人,聲望漸大,許多學生慕名來投,其中就包括李調元。 除了教學外,彭端淑文學造詣頗高,他一生苦心詩文創作,在當時的文學界裡就很有名氣。彭端淑文章筆力剛勁,氣勢渾厚,激昂奮進,常給人以鼓舞和教益。彭端淑一生著述較多,但大多已經散失。現在我們能夠知道的有《白鶴堂文集》、《雪夜詩談》、《晚年詩稿》等,其中《白鶴堂文集》最為有名,議論小品文《為學一首示子侄》簡稱《為學》即出於本書。 1779年,八十一歲的彭端淑去世。今天四川彭山縣尚有彭端淑的墳臺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