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巴山夜雨涮鍋
-
2 # 大阿爺3
殺是殺了呂家的人,但殺沒殺完,呂家還是有人的,就憑曹操和陳宮倆人能殺光整村人????曹是貴族,呂族是庶族,不敢聲張,後來曹操想殺陳宮滅口,陳逃,陳編造:寧教我負人,莫教人負我!嫁禍曹(其實是想讓曹操一人承擔),撇清關係!曹陳都是殺人犯,都是兄弟,後來曹操殺陳宮就是恨啊(陳宮死也不願解釋,也不願向天下說清楚)
-
3 # 南門太守
曹操殺呂伯奢這件事很有名,還誕生了一句“曹氏名言”,判斷其有還是沒有,不妨從史料梳理入手。關於這件事的記載,史書上至少有3個版本:
版本一:王沈的《魏書》這個版本的大意是,曹操逃出洛陽,想去陳留找好朋友張邈,中途路過成皋、滎陽、中牟等地。在路過成皋附近時,曹操突然想起這裡有一個老朋友叫呂伯奢,於是就到他家串了個門。
呂伯奢當時不在家,他的兒子和幾朋友想搶曹操的馬匹和財物,結果讓曹操發覺,親手把呂伯奢的兒子等人殺了。
版本二:郭頒的《世語》這個版本的大意是,曹操到了呂伯奢家,呂伯奢不在家(同上一版本),他家的5個兒子(數字更具體)熱情地接待了他,但是曹操因為逃命出來的,疑心很重,懷疑呂伯奢的兒子要殺他(沒有交待為何懷疑)。
曹操於是先下手為強,親手殺了包括呂伯奢兒子在內的8個人(作案細節更清楚)。
版本三:孫盛的《雜記》這個版本的大意是,曹操到了呂伯奢家,呂伯奢不在家(同上兩個版本),呂伯奢的兒子熱情地接待了他,曹操聽到食器相撞發生的聲音,以為是兵器相擊,此時他正在跑路,疑心很重,以為呂伯奢的兒子要殺自己(交代了原因)。
曹操於是把他們全殺死了。事後還說了一句曹氏名言:“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有情節有細節,更生動)。
以上3個版本,一個比一個具體,讓人彷彿身臨其境,但這3本書的成書順序是:《魏書》最早,《世語》稍晚,《雜記》最晚。問題來了:最晚出的《雜記》對細節記錄得反而最詳細和生動,這是奇怪的事。
更奇怪的是,曹操如果真幹了這件事,而當事人又全部被他滅口的話,又是誰把這件事記下來的呢?根據史書的記載,當時陳宮還沒有跟隨曹操,曹操是隻身一人逃亡的,要把這件事透露出去,只能是曹操。
這也有可能,有人喝高了常會說“想當初兄弟我怎麼怎樣……”,曹操喝高了,也許會從嘴裡把這事突嚕出來,但是像後兩個版本那樣的生動鮮活,除非曹操是二百五,否則即便喝高了他也不會說出來的。
結論只能是:第一個版本或許存在,且轉述者是曹操本人;而後兩個版本壓根不可能存在。
-
4 # 南方鵬
一,《魏書》講呂伯奢是曹操的老朋友,曹操從董卓逃亡時和幾個人騎馬去找呂伯奢,剛好呂伯奢不在,呂伯奢的兒子和賓客合謀要搶劫曹操財物,結果反曹操擊殺了數人。
二,《世語》則說呂伯奢外出,五個兒子對曹操都很客氣,以賓主之禮對待,但是曹操因為呂家太過好客,而心中生疑,在當天晚上殺了八人後離開。
整件事,《魏書》描述得最為高大全,曹操屬正當防衛。鑑於該書是曹髦時王沈所寫,並且王沈在歷史上聲名不佳,為尊者諱和粉飾裝扮免不了,可信度不高。試想逃走的人,身上能有多貴重東西?值得大戶人家呂家放棄親誼翻臉搶奪?應是為曹操殺人開脫圓場。
這三種資料都有一個共同點:曹操殺了呂家人,沒有說明呂伯奢本人被殺。曹操殺呂伯奢只存在演義中,而《三國演義》對這事的描寫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首先,呂伯奢明知曹操是朝廷遍行文書張榜通緝捉拿的逃犯,來到他家,如果要款待,肯定是避人耳目,應該不敢鋪張折騰,還殺豬宰羊!這不符合常理。好吧,就算想法另類一定要大張旗鼓,那麼,作為大戶人家一家之主,呂伯奢需要親自去村西買酒?人們不禁疑問:不能讓下人去買嗎?對待要隆重接待的貴客,主人不應是陪在身邊以示重視嗎?
-
5 # 海鯉叔
這個問題,我翻遍了正史,沒看到哪句話說曹操殺了呂伯奢的。倒是有記載曹操殺了呂伯奢的家人,並留下名言: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但野史演義中寫道曹操先殺了呂伯奢的家人,然後碰到買酒回家的呂伯奢,於是索性將他也砍了,並留下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這個野史演義肯定是不可信的,因為野史裡曹操完全是個大反派,其實我們知道歷史上曹操是個不世出的一代英雄。
再回過頭看正史。
《三國志》無記載。
《魏書》說呂伯奢不在,他兒子賓客搶曹操,曹操正當防衛殺了他們,但也沒說呂伯奢。此書為曹家所著,不取。
《世語》也說呂伯奢不在,兒子們對曹操很客氣,但曹操正值逃亡,疑心很重,覺得這幫人沒理由這麼熱情啊,肯定有問題,於是殺之,也沒說呂伯奢。
《孫盛雜記》提到殺人,沒具體說殺了哪些人,沒提到呂伯奢。
再查野史。
呂伯奢出去買酒,這個設計本身就很不合理,且不說家裡有沒有酒,逃難之人要不要招搖喝酒,就算家裡沒有,曹操也要喝酒,好友前來,還不夠時間拉家常呢,大把人可以指使,主人怎麼還親自去買酒。
總之,演義之言,當故事聽聽吧,不要當真。
-
6 # 華哥雜談
對於政治人物,有時候不能用普通人的情感來對待他的行為。也就是說,當某一件事危害到他的政治利益時,哪怕是父子兄弟,也可以毫不留情地下手。
《三國演義》中,曹操無疑是這樣的政治人物。當年他在董卓手下為官,看不慣董卓飛揚跋扈,欺凌漢獻帝的作法,和王允等人密謀刺殺董卓,並自告奮勇地獨自實施刺殺計劃,結果刺殺未成,只能以獻刀為藉口開溜了。
曹操知道事情緊急,沒等董卓反應過來,就迅速藉故得到一匹馬一路向東狂奔。董卓隨後在李儒的提醒下,立即下令全國捉拿曹操。當曹操路過中牟縣時,被兵丁抓獲,縣令陳宮知道是曹操後,棄官跟了曹操一起逃跑。
呂伯奢半路上遇到曹操,問他為什麼不留下,曹操擔心呂伯奢回家看見家人都死了,會去報官,就藉故把他給殺了。陳宮見了責怪,說剛才是誤殺,現在幹嘛又故意殺人。曹操也不解釋,只說了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可教天下人負我!”
作為一名普通人,連殺只雞都會哆嗦半天。當你看到英明神武、縱橫天下的曹操竟然如此狠毒時,肯定會很難接受。但這對“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曹操來說,實在是在平常不過的事了,他殺了呂伯奢一家人,一點都沒有難過的意思。
曹操雖然殺人如麻,但也是有感情的人,他為國家不幸,為百姓生存艱難而感嘆,他在詩歌裡描寫“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時,心裡肯定也十分難過。但曹操因為多疑,故意半夜把近前幫他蓋被子的侍衛殺了,還對外說“吾夢中好殺人,爾等切勿近前”。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他的政治利益,曹操回山東老家組織人馬反董卓,維護漢庭國祚,他不可能為了一介草民呂伯奢而壞了自已的大計。如果因為曹操的不忍心,呂伯奢報官抓了曹操送給董卓,那麼三國曆史就改寫了。
反過來說,過於注重道德的人也註定成不了曹操的氣候。曹操一生殺人無數,除了該殺的,還有很多不該殺的,如果他於心不忍,暗自內疚,那麼不用多久,曹操一定會得抑鬱症而早逝。
政治人物沒有私情,俗話說,無情最是帝王家,為了政治利益,親情完全可以用於交易。李世民可以毫不猶豫地殺了兄弟一家人,雍正皇帝可以把大部分兄弟軟禁至死,朱棣可以奪了侄兒的皇位。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還有無數的人把父親兄弟殺了奪位。
但是,李世民、朱棣、雍正卻都是歷史上不折不扣的有為皇帝。
-
7 # 林武師de文散打
政治人物的決斷是不同於常人的
曹操刺殺董卓未遂,在亡命通緝中,已經被陳宮逮住過一次,心頭不曉得暗歎僥倖過好多回“好險好險!再被逮到恐怕就沒得這門好的運氣了!”——幸好陳宮念其刺董的英雄行為而放了他,甚至棄官隨他亡命天涯。
他在呂伯奢莊中其實已是驚弓之鳥。加以他被來就是很警覺的人。曹操變的——疑心重。這句諺語可不是白說的。所以後來聽到那句“捆起來殺”就懷疑呂家是要對付他,於是大開殺戒,先下手為強。
等他明白是一場虛驚的時候,已經鑄下大錯:把人情美美想要隆重款待他的呂家人殺個一乾二淨。呂氏滅門,真的是冤之又冤!找誰說理去?
於是趕緊和陳宮又急急慌慌逃跑。不料途遇打酒買肉回來的呂伯奢。
按一般人心態,“我都錯殺他一家人了,就不該錯上加錯,再殺這個熱心款待自己的老輩子”了,這是常情。但是請注意——曹操畢竟不是“一般人”,他是個政治人物。據說政治人物的特點就是:自己,和自己集團的利益第一,為主;其他……嘿嘿,第二,為次。當兩者出現矛盾的時候,當然首保自己,莫得任何懷疑和猶豫!——這就是所謂政治人物、特別是封建時代政治人物的果決,他們才不會有常人一般的思維和優柔寡斷哩!自己之外的一切都是不重要的、都如草芥。
真的,換做一般人,誰還會忍心對熱心熱腸安排、費心費力跑多遠去打酒買菜款待自己的白髮蒼蒼長輩再揮出那錯上加錯的無情一劍?
但是那一劍還是揮出去了,因為它的主人是——曹操。
只不過他也曉得是錯的,所以史書上說,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種情況下)寧願我對不起他,不願他對不起我!
他權衡即使放過呂伯奢,後者回家看到滅門慘狀,也必報警。與其那樣不如這樣。估計這就是曹操當時的心態。
後來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把這句話演繹成:寧我負天下人,勿天下人負我!這就狠了——當然也不算冤枉曹操,因為他畢竟是濫殺無辜在先。考之曹操行事,大致也和這句描述的差不多。
所以,殺奢,在善良的老百姓看來是喪盡天良的。但是在如曹操一樣的(封建)政治人物那裡,恐怕就是一件順“理”成章、不得不為的行動了。
唉,所以我輩也做不了政治人物啦。
-
8 # 大飛熊騎士
曹操多疑而猜忌,這是亂世梟雄的本色之一。在三國亂世之中,如果對人毫無警覺之心,那無疑也是離死不遠了,又何來日後的宏圖偉業呢?說到警覺,劉備還比曹操有過之無不及。
不過,就算曹操再怎麼“梟雄”還是“奸雄”,有事就得說事,殺呂伯奢一家的事,到底是個什麼過程?是有爭議的。
關於“殺呂伯奢一家”的版本(刺殺董卓的是他的部下伍瓊或者伍孚,和曹操沒有關係)
《三國志》裡沒有記載殺呂伯奢一家之事,只是提到曹操東歸。當時董卓倒行逆施,曹操不看好,但是,曹操並沒有刺殺過董卓,刺殺董卓那人叫“伍孚”。(如果曹操真刺殺過董卓,魏書不可能沒有記載)董卓又表封曹操為驍騎校尉,這是要拉攏曹操呀,曹操用逃跑來拒絕董卓,改名換姓,間行東歸。
(曹操)
然後就是裴注,遇到呂伯奢一家了。這裡有三個版本,第一個《魏書》記載,逃亡路上,曹操從數騎來到呂伯奢家,伯奢不在,他的兒子要搶奪曹操的馬匹和財物,被曹操殺了幾人。由於《魏書》作者人品不好,這個版本應該是假的。第二個版本《魏晉世語》,曹操到了呂家,伯奢出門,五個兒子對曹操很恭敬,可能是太客氣了,曹操懷疑他們有陰謀,於是夜殺八人,跑了。第三個版本是為第二個版本做了補充,《孫盛雜記》,曹操在伯奢家裡,夜裡聽到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然後悽愴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合理不合理?(呂伯奢)
個人認為,無論哪個版本,都有不合理的地方。
第一,曹操是當過北部尉,頓丘令,可以說深知朝廷法度。那麼,曹操因為躲避董卓的收買而逃跑,這是算什麼大罪?然後逃到呂伯奢家,犯下幾條命案,這是殺人的大罪呀,這合理嗎?
第二,董卓很殘暴,也殺了不少人,但是盧植和皇甫嵩都反對過他,一個被人勸解,一個兩人和解。對曹操,犯得著追捕迫切,致使曹操神經敏感,用殺人全家來解決?
第三,曹操出關後,才被亭長所疑(裴注在前),有人認得曹操,於是曹操得解。如果,曹操在之前犯下命案,恐怕也不容易脫身吧。
第四,曹操出逃是改名換姓,到了呂伯奢家,三個版本都說呂伯奢不在家,那是用真實姓名還是假名?用真名,曹操也不像是那種風格。用假名吧,呂伯奢的兒子又怎麼知道他是曹操呢?
總結,結合歷史記載和常理,雖然曹操也算“心狠手辣”,但是就事論事,很有可能是“子虛烏有”的。
回覆列表
首先按大眾普及最廣的《三國演義》,曹操當然是殺了呂伯奢的。當時曹操和陳宮逃難到呂家,呂伯奢留二人住下,自己出去買酒。曹操聽到呂家準備殺豬的對話,以為要殺自己,於是和陳宮殺了呂家滿門。隨後出門碰見呂伯奢:
行不到二里,只見伯奢驢鞍前鞽懸酒二瓶,手攜果菜而來,叫曰:“賢侄與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豬相款,賢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請轉騎。”操不顧,策馬便行。行不數步,忽拔劍復回,叫伯奢曰:“此來者何人?”伯奢回頭看時,操揮劍砍伯奢於驢下。宮大驚曰:“適才誤耳,今何為也?”操曰:“伯奢到家,見殺死多人,安肯幹休?若率眾來追,必遭其禍矣。”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默然。這裡曹操在明知誤會後,還殺死呂伯奢,並被作為演義塑造曹操“奸雄”角色的重要展現。
不過,在一些歷史記載中,情況又有不同。
魏書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這裡,呂伯奢不在,他的兒子和賓客準備搶劫曹操,被曹操殺了幾個人。呂伯奢自己當然是倖免於難了。
世語曰: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這裡,記載和演義差不多,曹操誤以為呂家子弟要害自己,所以殺了八個人逃走。但是,並沒有提呂伯奢回家被殺。
所以,按照史書記載,呂伯奢沒有被殺,死的只是他家的子弟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