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的名勝古蹟
茌平縣歷史悠久,夏商時代屬兗州,周屬齊地,秦行郡縣制,置茌平縣,屬東郡治茌平。因縣境在茌山之平地,故名茌平。公元9年(新始建國元年),改茌平縣為功崇縣。公元25年(東漢建武元年),複稱茌平縣,屬兗州部濟北國。北齊併入聊城縣。隋初,復置縣,屬貝州清河郡。隋末併入聊城縣。公元621年(唐武德4年)析聊城復置茌平縣,屬河北道博州。公元627年(貞觀元年)併入聊城縣。公元1130年(金天會8年)復茌平縣治今城,屬山東西路博州。元時屬東昌路,明清屬東昌府。1914年,改屬東臨道。1928年,屬山東省。
茌平縣,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置茌平縣,屬東郡。自建縣以來,隨著黃河故道的變遷,縣城屢次遷徙。據史書記載,秦漢時期,縣城在今韓集鄉高垣牆村;晉末南北朝時期,縣城在今樂平鋪鎮土城村;隋唐初期,縣城在今杜郎口鎮杜郎口村;唐宋時期,將茌平縣併入聊城縣。金朝天會年間,齊王劉豫復置茌平縣,建縣城於今城。博平漢置縣,縣城在博陵邑,即今肖莊鄉王菜瓜村西的博平舊城。宋仁宗景佑年遷縣城於寬河鎮,即今博平鎮。在隋唐和宋朝,博平屢次與靈縣、聊城、清平縣分合。元明清至建國初為縣。1956年,博平縣併入茌平縣至今。
茌平縣因縣境在“茌山之平陸”而得名,是戰國時期高士魯仲連、唐初名相馬周、宋代醫學家成無己、清代畫家董立元等歷史名人的誕生地。境內有著名的尚莊大汶口文化遺址、教場鋪龍山文化遺址、孔子回轅處、魯仲連祠等名勝古蹟,展示了古老璀璨的文明史。茌平是魯西棗鄉,茌平的園鈴大棗具有2000年的栽培歷史,曾被歷代選為向帝王進獻的貢品,以“百果之冠茌博棗”而著稱。
教場鋪龍山城古名“茌山”或“金牛山”。
茌平的名勝古蹟
茌平縣歷史悠久,夏商時代屬兗州,周屬齊地,秦行郡縣制,置茌平縣,屬東郡治茌平。因縣境在茌山之平地,故名茌平。公元9年(新始建國元年),改茌平縣為功崇縣。公元25年(東漢建武元年),複稱茌平縣,屬兗州部濟北國。北齊併入聊城縣。隋初,復置縣,屬貝州清河郡。隋末併入聊城縣。公元621年(唐武德4年)析聊城復置茌平縣,屬河北道博州。公元627年(貞觀元年)併入聊城縣。公元1130年(金天會8年)復茌平縣治今城,屬山東西路博州。元時屬東昌路,明清屬東昌府。1914年,改屬東臨道。1928年,屬山東省。
茌平縣,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置茌平縣,屬東郡。自建縣以來,隨著黃河故道的變遷,縣城屢次遷徙。據史書記載,秦漢時期,縣城在今韓集鄉高垣牆村;晉末南北朝時期,縣城在今樂平鋪鎮土城村;隋唐初期,縣城在今杜郎口鎮杜郎口村;唐宋時期,將茌平縣併入聊城縣。金朝天會年間,齊王劉豫復置茌平縣,建縣城於今城。博平漢置縣,縣城在博陵邑,即今肖莊鄉王菜瓜村西的博平舊城。宋仁宗景佑年遷縣城於寬河鎮,即今博平鎮。在隋唐和宋朝,博平屢次與靈縣、聊城、清平縣分合。元明清至建國初為縣。1956年,博平縣併入茌平縣至今。
茌平縣因縣境在“茌山之平陸”而得名,是戰國時期高士魯仲連、唐初名相馬周、宋代醫學家成無己、清代畫家董立元等歷史名人的誕生地。境內有著名的尚莊大汶口文化遺址、教場鋪龍山文化遺址、孔子回轅處、魯仲連祠等名勝古蹟,展示了古老璀璨的文明史。茌平是魯西棗鄉,茌平的園鈴大棗具有2000年的栽培歷史,曾被歷代選為向帝王進獻的貢品,以“百果之冠茌博棗”而著稱。
教場鋪龍山城古名“茌山”或“金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