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這個地方,建立陳國。到了陳閔公的時候,陳國被楚滅掉了,亡國後的陳國子孫便以原國名為姓氏,於是有了陳姓。陳姓除了源於國名,還有從其他姓氏改名而來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數民族改姓而成的。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時期鮮卑貴族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侯莫陳改為單姓陳。 發展史:據明代嘉靖年間《陳氏兆祥族譜》記載:“唐大順元年(890年)旌表孝悌,標揭門閭,於是陳氏特立義門”。自“義門”陳氏初創,至宋朝開寶年間,陳氏便發展到740餘人口。至宋天聖四年(1028年)已達到3700餘口。族人濟濟一堂,同灶以食,合田而耕,童叟無欺,老幼齊心,強弱安處,不存芥蒂。義門陳氏延續了19代,縱越300多番春秋,這在古今家族繁衍發展史上確為罕見。宋仁宗曾為之讚道:“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無雙。” 介紹:天下陳姓源出於潁川(河南長葛)。東漢時,陳實系胡公滿之43世孫,為太丘長,人稱“陳太丘”。唐代中,環公(臨海令)帶著伯琪等六個兒子避難於泉州仙遊(今天莆田市仙遊縣),其第五子伯瑄(滿公之70世孫),勤奮好學,文采出眾。當時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祿的馬聰與他友善。在造訪馬府時,兩人結伴遊覽了廬山。遂迷戀匡廬氣勢磅礴,蠡澤風景優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跡於江州德安縣太平鄉長樂裡永清村。伯瑄遂成為潯陽陳氏的開山之祖。德安位居九江之南,兩地相距較近,因而被稱之為江州陳氏。
起源: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這個地方,建立陳國。到了陳閔公的時候,陳國被楚滅掉了,亡國後的陳國子孫便以原國名為姓氏,於是有了陳姓。陳姓除了源於國名,還有從其他姓氏改名而來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數民族改姓而成的。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時期鮮卑貴族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侯莫陳改為單姓陳。 發展史:據明代嘉靖年間《陳氏兆祥族譜》記載:“唐大順元年(890年)旌表孝悌,標揭門閭,於是陳氏特立義門”。自“義門”陳氏初創,至宋朝開寶年間,陳氏便發展到740餘人口。至宋天聖四年(1028年)已達到3700餘口。族人濟濟一堂,同灶以食,合田而耕,童叟無欺,老幼齊心,強弱安處,不存芥蒂。義門陳氏延續了19代,縱越300多番春秋,這在古今家族繁衍發展史上確為罕見。宋仁宗曾為之讚道:“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無雙。” 介紹:天下陳姓源出於潁川(河南長葛)。東漢時,陳實系胡公滿之43世孫,為太丘長,人稱“陳太丘”。唐代中,環公(臨海令)帶著伯琪等六個兒子避難於泉州仙遊(今天莆田市仙遊縣),其第五子伯瑄(滿公之70世孫),勤奮好學,文采出眾。當時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祿的馬聰與他友善。在造訪馬府時,兩人結伴遊覽了廬山。遂迷戀匡廬氣勢磅礴,蠡澤風景優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跡於江州德安縣太平鄉長樂裡永清村。伯瑄遂成為潯陽陳氏的開山之祖。德安位居九江之南,兩地相距較近,因而被稱之為江州陳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