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在藍天

    在生宣紙上畫水墨人物畫,其技法過程能否與我們認識物件、塑造物件的過程互相統一協調,是作品成敗的關鍵,因而技法的探時一定要考慮造型過程的特點。在人物面中,最後效果的達成,無不賴於整體對比關係的控制。因而,技法過程能否與這由整體到區域性,由探素到肯定的過程相呼應,就成為技法探討前提。

    如果仔細研究山水畫的按法,就會感到:勻、皴、擦、染、點的技法步驟與畫家對山水形象塑造過程是何其統一。以倪雲林的渴筆山水為例,在其精煉的藝術形象中,是透過多層次的皴擦而成的。他很少使用“衝擊性”的技法,他的畫復筆繁多而筆記精簡,層層皴擦與物件認識的深化和刻畫形象的具體化緊密地合,處處相應。倘若把這種心得運用到人物畫中,我以為對控制整體,逐步深入,是很有幫助的。

    上墨階段,用渴筆淡墨,把物件整體地勻畫一遍,重點放在五官上,可以略去區域性的細緻描寫,但要保持飽滿的激情和銳利的感覺。對造型上的點,要抓得緊,抓得準。用筆可隨意些,輕鬆些,側鋒,偏鋒,臥鋒都可應用,力求整體呼應。這階段的關鍵在於“渴”字,可用筆蘸水後,用兩指輕夾筆鋒徐徐退下,把清水擠出,再蘸一小滴墨,然後在白瓷盤上略略調合,務求幹淡。這時,要注意線的描寫,要勾得準,但不要每用筆要語些,力求做到更豐富的概括。要十分注意對錶現精神氣質處的刻通,看墨不多,但必須形神備。上色階段,總的說事一次溼、多層染。在面部描寫上,要加以認真刻畫,防止“汙”的毛病。

    上面提到的技法只是其中一種,不是“無往而不勝”的,任何一種技法都尤其可發揮的一面,也有被約束的一面。因此,我們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掌握技法表現的規律,二不是滿足具體技法侷限中,不斷豐富和提升自己的技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VIVO Z1和榮耀8X該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