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正華夏
-
2 # 我們心裡都有病
辛棄疾有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這句詞其實道出了題主的意思,年輕時偏愛傷感的東西是因為經歷太少,但又渴望豐富,充實人生,是想要從幼稚走向成熟的一種正常渴望,也算是我們成長階段的一種心理需求,為了滿足這樣的心理需求,無法一時之間從行動和閱歷上實現,就會去找情緒型的內容作為憑藉,試著從體會傷感的方式,讓自己看起來成熟通達,這其實是我們對“自我”的一種粉飾。
但當我們成長,足夠成熟,看的太多,經歷的太多,真正深刻體會過了傷感的情緒,瞭解了生活充滿無奈,有“習得性無助”,有揮散不去的焦慮,此時的我們,心理需求不再是豐富,而是平和與幸福,所以對傷感的東西有本能的望而卻步,擔心喚起過去痛苦的經驗,害怕還會遭遇創傷,這也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我們用“恐懼”讓自己遠離再次傷感的可能,可以說,這是對“自我”的一種保護。
“情感”其實是心理需求的先行軍,不論是喜歡還是恐懼,它的意義都是提示我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有不一樣的人生目標,或許,等到下一個階段,我們足夠成熟或是老了,既不偏好傷感,也不畏懼傷感,而是能真正平和的去對待傷感,因為那也是一筆財富。
重情重義的年輕人對某些事的發生傷透了神經,對人投入的感情發生變故傷透了心,當一個人靜心回味時能不流淚、哀傷嗎?至於老後怕前因,我不太明白,但能打個比方,年輕人開車不知道怕,一次次翻車,一次次撞車等等,經歷多了,心就細了,膽就小了,遇事冷靜了,死鐵硬把活人神經給鎖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