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o y o

    早年經歷

    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於眉州眉山, 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裡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是很用功。 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慶曆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把自己的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幼子蘇轍。

    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 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 亦雅好遊山林。

    進京應試

    蘇軾像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一歲(農曆虛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於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應試。

    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二人正銳意於詩文革新,蘇軾清新灑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蘇軾在文中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梅二公既歎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及蘇軾謁謝,即以此問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後,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課題的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