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行教育ABC
-
2 # 教9230
一般不問誰優秀。因為設立的背景與條件有不同。基礎教育教師職稱,當時,不設正高|職稱,高階教師相當了副教授(也就是副高職稱),主要是認定教師隊伍中研究型專家人才。但對其學者型教師的表現,視為特級,但特級不是職稱,是教師最高的榮譽稱號,與工資不對應,只有特級教師津貼,也就是在退休時,其津貼不記入基本工資核算退休金。後專業學術委員會與人事部門,認同和頒佈中小幼教師正高職稱,與其他專業技術行業一致,正高階教師相對應於大學正教授,醫院主任醫師,研究院正研究員,企業研究型工程師,等。因此,正高階職稱教師是專業技術職稱,對應工資是職稱工資,屬基本工資。
因此,特級教師與正高階教師不等同。特級教師要成為正高職稱的,需要按條件申報,經過三級評估,認定,公示。目前特級教師約佔教師人數5%左右,而正高階為3%(實際評出不足千分之四)。
-
3 # 上善若水敬業樂群
都很優秀,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都是從校長和教研員中產生,一線教師很難搞到那麼多榮譽,也沒有時間去搞論文和課題,綜上所述,特級教師和正高階教師都是小眾的,非富即貴!
-
4 # 悠悠至真v看教育
特級教師比正高階教師還要優秀的多。
特級教師是一個很高的榮譽稱號,而正高階教師是一個職稱。在中小學教師系列的職稱中,由低到高分別為“二級教師、一級教師、高階教師和正高階教師”。其中的高階教師屬於副高階職稱,正高階教師屬於正高階職稱。
而特級教師屬於一項榮譽稱號。是國家為了表彰特別優秀的中小學教師而特設的一種專業性的稱號。特級教師應是師德的表率、育人的模範、教學的專家。
從獲取正高階教師和特級教師的人數上來看,特級教師要比正高階教師少得多。在我們區兩千多名中小學教師中,正高階教師已有十餘名,並且每年還要增加3一5名。而特級教師歷年來總共也僅有3名,並且也不會按指標有規律的遞增。特級教師從全域性上控制在不超過千分之一點五。
評選特級教師的條件要比晉升正高階教師的條件高得多。正高階教師作為一項職稱是透過晉升獲得,這個晉升屬於正常晉升,由低到高逐步的自然晉升。而特級教師則要透過評選,是逐級上報遴選,依據教育部《特級教師評選辦法》評選出的榮譽稱號。晉升正高階教師是在其優秀的教學成績之上更注重教師的能力水平,而評選特級教師是在其教學能力達到專家水平的基礎上更注重所做出的突出成績。
-
5 # 飛鳥留痕2O16
如果讓教師在特級教師和正高教師之間進行選擇的話,我相信,應該是所有教師不用多加考慮,一致選擇正高階教師職稱,而不是選擇作為榮譽稱號的特級教師。
所以,評選正高階教師難度更大,競爭更激烈。
-
6 # 翰墨榮華
正高階職稱是教授級別,比高階工資高出一千多,而特級只是榮譽,工資不加,只是醫藥費全報銷。正高更實惠,含金量最高,從經濟上來看,評價的標準也不同。應該全優秀,
-
7 # 姚永亮
應該說中學特級教師和正高階教師,都是非常優秀的教師,要不然的話,他們也不會有這種職稱評定的。
只不過,中學特級教師和正高階教師是職稱上有所區別而已。
所以,這兩種教師都是非常優秀的教師,都是很棒的教師。
-
8 # 自由的青山NU
我剛工作時,不知道有幸還是不幸,聽過本省兩位化學特級教師上的課。
第一位因備課筆記多翻了一頁,氧化還原反應這節課上半節上的是第一課時內容,下半節上的是第二課時內容。中間連個過渡都沒有。
第二位是初中化學特級教師,講的是二氧化碳這一節課。很顯然,實驗沒有好好的準備,鹽酸濃度偏高,製取出來的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的氯化氫,導致通入澄清石灰水後始終不變渾。這本來是一個課堂突發事件問題。加點水調稀鹽酸,然後再換一管澄清石灰水。和學生解釋一下就可以了。但是這位大神,僅僅就和學生說了兩句,實驗沒有繼續做就糊弄過去了。
從此我對特級教師失去了尊重。
20年過了,我們的校長——這是一位20多年沒正經上過課的校長要評正高階教師。他是物理專業的。學校的物理組都被他動員起來了。他聲稱,他評到了正高階教師,也是學校整個物理教研組的光榮。於是有人替他寫文章改文章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有人替他編寫說課時的教案。他只負責找省裡面的關係。最後他成功評上了正高階職稱。
從此我對所謂的正高職稱、教授級高中教師也失去了起碼的尊重。
其實都怪我,誰讓我見到的都是一些學術渣子呢?
回覆列表
這兩類教師都非常優秀。
特級教師是榮譽稱號,正高階教師是中學職稱最頂峰。
正高階教師的評聘條件非常苛刻,遠不是評特級教師一樣。
正高階教師評聘條件一般有:省級及以上級別的論文5篇以上,核心期刊的論文3篇以上;數十萬的學術專著出版;市級及以上等級的學科帶頭人頭銜等等。
而特級教師需要教師只要具備有中小學高階職稱(副高),在某地區的教育界有一定的聲望,教育教學能力較為顯著的,均有可能評上。
透過比較兩者的晉升難度,就可以知道誰更利害了吧。
講到招聘到底選擇誰更好,我認為應該分析比較兩者的發展潛力,看誰更能引領學校的教研發展,再一個看年齡、身體、精力,這樣都是工作的支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