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共有十九首,創作於19世紀40--80年代,大多取材於作者在1839?847年選編出版的《匈牙利民間曲調集》,作於1847年的第二首《匈牙利狂想曲》最為典型。作品以匈牙利民間舞曲《恰爾達什》為素材。這種舞曲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稱為“拉蘇”,意思是“緩慢”,是獨舞的音樂。後一部分稱為“弗里斯”,意思是“新鮮”,速度迅急、熱烈,是雙人舞的音樂。該作品採用自由曲式,不受一般樂曲形式的限制,別具風格,獨樹一幟,深受各華人民的喜愛。
樂曲開始有一個速度緩慢,節奏自由,並帶裝飾音,沉著有力的引子,這段引子一下子就把聽者引入民間生活豐富多彩的美麗畫面。
接著音樂進入性格豪放的“拉蘇”第一部分,音樂從中音區開始,緩慢莊嚴的旋律,唱出充滿內在的激情,唱出悲痛的往事。在滯緩的節奏襯托下,低沉壓抑的旋律蘊含著巨大的悲痛和憤怒,表現了匈牙利人民對民族不幸的哀痛和控訴,也表現了匈牙利人不屈不撓的堅毅性格。這是第一主題。
這一主題在高音區變化反覆之後,音樂轉入一個舞曲性旋律,它那輕快跳躍的旋律、勻稱而規整的節奏,使舞曲變得更富於動力性,這支旋律在整個樂曲中十分重要,因為它還將是後一段音樂的基礎。這是第二主題。
第二部分音樂速度加快,出現了狂熱急板的“弗里斯”舞曲,描繪了民間節日歡欣起舞的場面;這段音樂基本上是由舞曲的第一段“拉蘇”變奏發展而成的。在這些變奏中,有時運用急速的同音反覆以模仿洋琴的音響,有時是主音與屬音的和聲交替,這也是匈牙利民間舞蹈音樂常見的特徵。
隨著音樂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加強,音樂進入了表現萬眾狂歡的群舞場面。狂放的舞步,飛騰的旋律,急速的節奏,表現出匈牙利人豪放、樂觀、熱情的民族性格。當樂曲達到很強的高潮之後,音樂停頓下來。舞蹈者走了,但人們又彙集起來,音樂再度響起,恢復了以前的狂熱,最後在振奮人心的沸騰氣氛高潮聲中結束全曲。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共有十九首,創作於19世紀40--80年代,大多取材於作者在1839?847年選編出版的《匈牙利民間曲調集》,作於1847年的第二首《匈牙利狂想曲》最為典型。作品以匈牙利民間舞曲《恰爾達什》為素材。這種舞曲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稱為“拉蘇”,意思是“緩慢”,是獨舞的音樂。後一部分稱為“弗里斯”,意思是“新鮮”,速度迅急、熱烈,是雙人舞的音樂。該作品採用自由曲式,不受一般樂曲形式的限制,別具風格,獨樹一幟,深受各華人民的喜愛。
樂曲開始有一個速度緩慢,節奏自由,並帶裝飾音,沉著有力的引子,這段引子一下子就把聽者引入民間生活豐富多彩的美麗畫面。
接著音樂進入性格豪放的“拉蘇”第一部分,音樂從中音區開始,緩慢莊嚴的旋律,唱出充滿內在的激情,唱出悲痛的往事。在滯緩的節奏襯托下,低沉壓抑的旋律蘊含著巨大的悲痛和憤怒,表現了匈牙利人民對民族不幸的哀痛和控訴,也表現了匈牙利人不屈不撓的堅毅性格。這是第一主題。
這一主題在高音區變化反覆之後,音樂轉入一個舞曲性旋律,它那輕快跳躍的旋律、勻稱而規整的節奏,使舞曲變得更富於動力性,這支旋律在整個樂曲中十分重要,因為它還將是後一段音樂的基礎。這是第二主題。
第二部分音樂速度加快,出現了狂熱急板的“弗里斯”舞曲,描繪了民間節日歡欣起舞的場面;這段音樂基本上是由舞曲的第一段“拉蘇”變奏發展而成的。在這些變奏中,有時運用急速的同音反覆以模仿洋琴的音響,有時是主音與屬音的和聲交替,這也是匈牙利民間舞蹈音樂常見的特徵。
隨著音樂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加強,音樂進入了表現萬眾狂歡的群舞場面。狂放的舞步,飛騰的旋律,急速的節奏,表現出匈牙利人豪放、樂觀、熱情的民族性格。當樂曲達到很強的高潮之後,音樂停頓下來。舞蹈者走了,但人們又彙集起來,音樂再度響起,恢復了以前的狂熱,最後在振奮人心的沸騰氣氛高潮聲中結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