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阿嘛

    這兩種疾病本來不該、也不會混淆。近年來,由於國外興起了診斷情感性精神障礙的熱潮,國內有些人也跟著起鬨,往往把一些精神分裂症誤診成了雙相情感障礙,害苦了病家。

    問題在什麼地方呢?在於誤解了‘躁狂’的含義。‘躁狂’是manic的譯文;譯得不貼切,招來了不少誤解。實際上,患者並不大吵大鬧。他們的表現是情緒高漲,很愉快,很自得,往往自大,自以為很聰明、很能幹。這個‘狂’,是指自大而已,並不是‘狂躁易怒’的‘瘋狂’。他們不會無理取鬧,不會衝動打人。一般不會毆打親人,相反地顯得可愛。用上海話說,他們很‘識相’,不像精神分裂症那樣地不講道理。

    ‘躁狂抑鬱症’是原來用的名稱,它的特點是,一個時期情緒高漲興奮,一個時期情緒低落抑鬱。‘發脾氣’並不是它的表現特點。有些家長或醫生一聽到患者‘發脾氣’,就把診斷往雙相情感障礙上靠,亂用‘情感調整劑’。有的醫生或家長就以為‘情感調整劑’能夠調整情感,動不動就用丙戊酸鈉或碳酸鋰。其實,這裡有這麼一個來龍去脈:當初發現碳酸鋰能夠治療‘躁狂症’,就定名為‘抗躁狂藥’。後來發現一些抗癲癇藥(如丙戊酸鈉等)也有同樣的治療作用,也把它們列入‘抗躁狂藥’。再後來,發現它們不但對躁狂期的情感高漲、有平抑的作用,對抑鬱期的情緒低落、也有治療及預防作用,所以改名為‘情感調整劑’。其實,它們只對‘躁狂抑鬱症’患者有治療和預防作用,對其他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的情感沒有調整作用。

    在藥廠大事宣傳第二代抗精神病藥能夠治療雙相情感障礙的時候,有些醫生也來湊熱鬧,把本來應該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的病例、診斷成了雙相情感障礙。給他們應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當然奏效。‘論文’出來了,職稱也提了,問題就被搞糊塗了!他們還自圓其說地創造了‘有精神病性症狀的雙相情感障礙’這種新名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國初最強大的魏國和長平之戰前的軍事強國趙國,沒有三家分晉能統一天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