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沒資格說苦
-
2 # 使用者168563185593
舉孝廉屬於察舉制一部分,孝子廉吏.察舉和徵辟是相互獨立的.察舉:由下而上的推薦,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時要求舉賢良方正,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時要求舉孝廉,這都是察舉史上的標誌性事件.它的主要特徵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這一制度盛行於兩漢,魏晉.前期確實起到了國家選拔人才的作用,後期基本上被各大門閥家族壟斷控制,到了東漢末年,竟然出現了“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潔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的怪現象,到隋唐時被科舉制取代.徵辟制:由上而下的,可以分為“徵”和“闢”兩類,朝廷特徵士人,為“徵召”。長官自行闢除士人,為“闢除”。
所謂察舉,就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管轄區內進行考察,發現統治階級需要的人才,以“孝廉”“茂才異等”“賢良方正”等名目,推薦給中央政府,經過一定的考核,任以相應的官職;所謂徵辟,是由皇帝或地方長官直接進行徵聘。察舉和徵辟,對於原先實行的世祿世卿制來講,是一大進步。但是這一制度又帶有舉士和舉官不分,選舉和考課不分,選舉與教育分離,沒有選官的專職官員,先選後考等特點,給各級官吏在察舉和徵辟中徇私舞弊留下很多縫隙,所以到了東漢末年,竟然出現了“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潔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的怪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