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白貓電影
-
2 # 飛哥觀影
說不適合的,是因為你看外國大片看多了,形成了思維慣性。
目前,能把科幻拍好的好像也只有好萊塢,其他國家少之又少。我們也就最近才出了一部勉強拿得出手的《流浪地球》。
所以,只要國內抓住這個良機多拍高品質好科幻電影,慢慢你就習慣黃種人也能演科幻大片了。
但是,國外勢力不會輕易讓中國科幻電影發展起來的,會中國或明或暗的手段阻撓。比如近期關於劉慈欣小號的事。想必不是偶然,肯定有幕後指使。
所以,國內要發展好,除了擁有認真拍科幻電影的導演、編劇、演員、特效等,也要提防居心不良人的破壞。
-
3 # 美聽科技
他這個回答毫無根據,單憑長相習慣認定了亞洲人不能出演科幻電影。
因為打從出生開始,大多數人印象中的科幻電影一直就由外國人拍攝,大部分都是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從小的認知裡就固定了你的思想,認為只有外國人可以拍攝,不過外國人拍攝的也確實夠格,所有才會有這樣的想法。
其次歐美人的身高長相不可否認有一定優勢,對於他們有種對幻想中外星人的認知,再加上外國經常會產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科幻事件,所以自然而然就有這種錯覺
自此之後,事實證明,除了歐美,中國也能產出高品質科幻電影。
-
4 # 每日影評
在一定程度上來講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稍微有些片面
一、為什麼說有一定道理呢?
人的思維形成有一種叫做先入為主,從觀眾的角度來說,他看的第一部比較滿意的電影,很有可能成為他心目中的標杆,以後再看到類似題材的電影,都會拿來跟這個影片做對比。就拿科幻電影來說,我一直以來看的都是美國大片,在我的潛意識裡,科幻片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突然一個科幻電影裡都是亞洲臉,說心裡話,我會懷疑這部科幻片正不正宗。再舉個例子,武俠電影一般都是中國人演的,假如有一部武俠片中一群歪果仁在飛簷走壁,我想這種感覺一定很酸爽,
二、為什麼稍微有些片面呢?
從理性的角度來講,科幻電影只是一種藝術形式,起決定性因素的肯定不是演員的面孔,而是劇情和畫面視覺衝擊力。表象的差距會隨著時間慢慢弱化,就像中國產的《流浪地球》,上映以後取得了不錯的口碑。曾經戰爭題材的電影,我們很少看國內的,《戰狼》的出現,不是也讓我們相信咱們也能擁有不錯的戰爭大片嗎?
-
5 # 杜達先生
敬愛而偉大的鄧爺爺曾經說過“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老人家說這話的指向物件是我們國家當時的經濟體制問題,其實,放在電影中也是相同的道理。
老杜以為,電影題材跟人種、臉型都沒有必然聯絡,所謂“亞洲人的臉孔不適合演科幻電影”的意思大概是說看上去不習慣的問題吧。
再者,亞洲人的臉孔並不全完類似,比如西亞國家就跟南韓、日本差別很大。
在這裡我預設為題目的意思是“中國人的臉孔不適合演科幻電影”吧。
之所會有這樣的想法,老杜認為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01先入為主的觀念誤導了觀影者由於電影技術的原因,中國的科幻電影剛剛起步,而國外電影,特別是好萊塢電影中的科幻題材電影則起步較早,也更為成熟。這就出現了,觀影者印象中的科幻電影大多由外國人出演,中國面孔幾乎沒有,或者少有的打醬油角色。先入為主的觀念誤導了觀影者對於中國面孔不適合演科幻片的認知。
02中國人出演科幻電影次數少誤導了觀影者縱觀世界電影,只有好萊塢電影在選用演員時持有較為開放的態度,其他的電影主要產區在電影演員的選擇上大多在本土。這就導致了中國人在參與科幻電影的演出上數量不多,畢竟國外的科幻電影不用咱,自己的科幻電影開拍的少,兩方面原因造成觀影者在科幻電影中看到中國人較少的情況,數量原因誤導了觀影者。
03中國人同樣適合參演科幻電影往近了說,咱們有《流浪地球》,票房46億,豆瓣評分7.9,一水水的中國演員。往遠了說,咱們有《霹靂貝貝》,1988年的科幻電影,豆瓣評分7.8分,這是多少人的兒時夢想啊,電影裡一個外國人都沒有。當然了,國內電影市場中,科幻題材的電影畢竟數量太少,還受限於電影製作水平,優秀的科幻電影則更為稀有,相信這種局面會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飛速發展得到扭轉。
-
6 # 月月聊電影
你朋友說的不客觀我認為理由如下:
第一:適不適合演科幻電影不能夠以不同種族與國家的人群去區分,因為這不是充足的理由。
科幻電影一般國外拍的製作的比較多,這是好萊塢方面的強項,而我們國人則以功夫動作片見長,只能說擅長的領域不同而已。如果讓外國人去拍成龍式的電影,我想沒有幾個能夠勝任。而如果香港拍科幻類的電影本來就比較少,如果非要比較那肯定是不如國外拍的好。因為這是人家的特長,但這並不能說明我們就不適合去演或者拍,因為這是兩碼事。
科幻電影一般是非真實存在的電影,多數是人想象出來的,所以用到的特效比較多。外國人善用綠布背景加摳像。形成一部看上去非常高大上與壯觀的視覺效果。
其實我們是先入為主的思想認為國人面孔不適合演科幻電影,因為看外國片看多了。那麼一想就認為科幻片好像是外國人的專利,其實並非如此。只是我們國人拍的少而已,比如去年的流浪地球吳京主要的科幻片就非常棒,你能說我們亞洲面孔不適合拍嗎?什麼事情就是做的多了就成了自然了。等我們拍的多了說不定,外國人要看我們的科幻電影了。
-
7 # 悠優生活
在我的過往經歷中,遇到過不少類似的說法:
1.我們的教育體制太落後了,一點都不人性化,只知道讓孩子寫作業,考試100分,你看人家國外就不這樣,人家讓孩子自由發展,人家的教育環境也比咱們的好。
2.我們的社會治安太差了,人家國外就不這樣,人家外國人都有素質,社會特別安定。
3.我們的醫療保障真落後,國外就不會這樣,人家有病都不用自己花錢。
4.中國產的動畫沒法看,真是和國外的沒法比。
5.中國產電影也太沒技術含量了,你看人外國拍的XXXX,那技術,那水平。
等等等等
其實我覺得吧,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立的文化和體制,不要總是別人家的好,別人碗裡的香。我們還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自我榮譽感還是得有的。就算有一天你能移居國外,拿到外國戶口本了,在白種人和黑種人眼裡你也永遠是黃面板,他們透過你看到的是你的國家。
-
8 # 萬士傑95
這個說法似乎無關科幻,也無關電影,更多的是關於人的自我認知和自卑心理問題:
這位朋友的說法,引申出來,“亞洲臉”是不是隻適合古裝片,仙俠片呢?但凡是高科技、未來感就和“亞洲臉”絕緣?
不提亞洲了,往小裡說,再過一百年,不論科技發展成啥樣,中國人還是會吃豆漿油條,夏天夜裡酒就花生米烤串,冬天火鍋加羊湯,土嗎?土的和現在和一百年前的中國人一樣,給你房前一塊地,你總該是想著種點花草養個雞鴨貓狗,你會去搞個特斯拉放電線圈或者末日掩體嗎?即便挺科幻挺酷的
中國人自古講究天人合一,和諧相處,你光膀子啃糖蒜大蔥,不妨礙你褲腰帶上別一把鐳射劍,吃完飯打打機器人西斯武士什麼的,對此隔應的,不過是對自己膚色職業文化圈國籍全方面感到自卑可憐人
回覆列表
亞洲人不適合演科幻?這是典型的被好萊塢製作洗腦的結果。
如果亞洲人不適合演科幻,那麼歐洲人是不是就不適合演動作武術類電影?
好萊塢大片的洗腦長久以來,科幻電影市場長期被歐美製片佔領著。
以好萊塢為代表的歐美科幻電影,由於其起步早,技術先進,一直充斥著各國的電影市場。久而久之,就給人們帶來了一種錯覺,似乎一提到科幻電影,主角就必須是歐美面孔,僅有的亞洲面孔也是可有可無的角色。
與之對應的,亞洲面孔似乎就只適合武俠古裝片,只有在各種古裝武打片中,亞洲人的才能夠得到承認。
所謂文化洗腦,就是這樣造成的,大熒幕充斥著的歐美科幻片不斷地加深著人們對於“科幻電影必須出自歐美,否則必定不是好片”的印象。那麼,亞洲人就真的不適合出演科幻片麼?
亞洲科幻電影亞洲沒有科幻電影?
不是的,實際上,亞洲也出品過很多科幻IP。
比較著名的就是日本的《奧特曼》及《哥斯拉》系列了。
三流的製作,導致亞洲的科幻電影長期被歐美同行“打壓”著,偶爾出現的一部作品,也因為亞洲科幻的口碑而無人問津。
所以久而久之,科幻電影就成了亞洲電影界不敢輕易嘗試的“禁區”,比起賣力不討好的科幻題材。亞洲的導演更加願意把資金和經歷投入到喜劇或者其他型別的電影中去,這也就導致了“亞洲面孔”與科幻電影的絕緣。
中國科幻早在上世紀的90年代,中國曾經出現過一股科幻電影風,諸如《霹靂貝貝》、《瘋狂的兔子》、《大氣層消失》等科幻電影也被人們交口稱讚,那時,中國產科幻電影也曾佔領著中國的電視熒幕。
但是隨著好萊塢電影的大舉入侵,中國科幻電影不管是在特效製作上還是在資金投入上都不如好萊塢大片,所以很快中國科幻電影就沉寂下去了。
而隨之而來的,則是中國整個科幻界的集體沉淪,原本活躍的中國科幻界,在90年代後轉行的轉行,封筆的封筆,中國科幻界進入了一個嚴冬。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人就此放棄了科幻電影這一題材。雖然他們的作品不被人們認可,但是中國仍然有一群人在孜孜不倦的追尋著中國自己的科幻電影。
這種努力在2019年得到了回報。
2019年,《流浪地球》橫空出世,這部有著不輸好萊塢特效製作的電影讓國人們看到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希望,也讓中國的科幻界看到了中國電影觀眾對於中國產科幻的熱情。
這部與好萊塢科幻電影相比,除了演員是中國人,其他的特效製作都高度相似的作品成功的打破了只有“歐美人”才能出品高品質科幻電影,只有“歐美人”才能出演高品質的科幻電影的謬論。
《流浪地球》中國內演員用他們出色的演技向世人宣告:中國人,亞洲面孔,一樣可以出品優秀的科幻電影!
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看到以中國科幻為代表的亞洲科幻會不斷的挑戰歐美科幻的地位。而亞洲科幻也將作為世界科幻電影的新的一級出現在世界電影市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