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後的日子裡,病人常常被動地接受這樣的“待遇”:一是過度治療,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仍在接受創傷性的治療;另一個極端是治療不足,也就是說,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適直到死亡也沒有得到充分的解脫。
人生感悟:臨終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那麼,生命在最後的幾周、幾天、幾小時裡到底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一個人在臨近死亡時,體內出現了什麼變化?在想什麼?需要什麼?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怎樣做才能給生命以舒適、寧靜甚至美麗的終結?
臨終期一般為10~14天(有時候可以短到24小時)。在這一階段,醫生的工作應該從“幫助病人恢復健康”轉向“減輕痛苦”。
臨終病人常處於脫水狀態,出現吞嚥困難,體內迴圈的血液量銳減,所以病人的面板又溼又冷,摸上去涼涼的。你不要以為病人會覺得冷,需要加蓋被褥以保溫。相反,即使只給他們的手腳加蓋一點點重量的被褥,絕大多數臨終病人都會覺得太重,覺得無法忍受。
呼吸衰竭使臨終病人喘氣困難,給予氧氣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正確的做法是:開啟窗戶和風扇,給病床周圍留出足夠的空間。另外,使用 或其他合成麻醉劑是減輕病人喘氣困難和焦慮的最好辦法。
當吞嚥困難使病人無法進食和飲水時,有些家屬會想到用胃管餵食物和水,但臨終的人常常不會感到飢餓。靜脈輸液帶給病人的是水腫、噁心和疼痛。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甚至在臨終前三個月,不少病人與親人的交流減少了,心靈深處的活動增多了。一項對100個癌症晚期病人的調查顯示:臨終前一週,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的病人嗜睡,但沒有一個處於無法交流的昏迷狀態;但當進入臨終前最後6小時,清醒者僅佔8%,42%的病人處於嗜睡狀態。
在最後的日子裡,病人常常被動地接受這樣的“待遇”:一是過度治療,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仍在接受創傷性的治療;另一個極端是治療不足,也就是說,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適直到死亡也沒有得到充分的解脫。
人生感悟:臨終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那麼,生命在最後的幾周、幾天、幾小時裡到底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一個人在臨近死亡時,體內出現了什麼變化?在想什麼?需要什麼?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怎樣做才能給生命以舒適、寧靜甚至美麗的終結?
臨終期一般為10~14天(有時候可以短到24小時)。在這一階段,醫生的工作應該從“幫助病人恢復健康”轉向“減輕痛苦”。
臨終病人常處於脫水狀態,出現吞嚥困難,體內迴圈的血液量銳減,所以病人的面板又溼又冷,摸上去涼涼的。你不要以為病人會覺得冷,需要加蓋被褥以保溫。相反,即使只給他們的手腳加蓋一點點重量的被褥,絕大多數臨終病人都會覺得太重,覺得無法忍受。
呼吸衰竭使臨終病人喘氣困難,給予氧氣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正確的做法是:開啟窗戶和風扇,給病床周圍留出足夠的空間。另外,使用 或其他合成麻醉劑是減輕病人喘氣困難和焦慮的最好辦法。
當吞嚥困難使病人無法進食和飲水時,有些家屬會想到用胃管餵食物和水,但臨終的人常常不會感到飢餓。靜脈輸液帶給病人的是水腫、噁心和疼痛。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甚至在臨終前三個月,不少病人與親人的交流減少了,心靈深處的活動增多了。一項對100個癌症晚期病人的調查顯示:臨終前一週,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的病人嗜睡,但沒有一個處於無法交流的昏迷狀態;但當進入臨終前最後6小時,清醒者僅佔8%,42%的病人處於嗜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