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藍如海7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雖廣為流傳,但“缸”的深度並不足以溺死孩童,這一點引也得到馬未都等學者的認可。如果“司馬光救人”的故事是真的,那又是什麼導致了危險發生呢?有學者經過考證,發現了“司馬光救人”故事的另一個版本。

    北宋詩僧惠洪著有《冷齋夜話》,內容為論詩,間雜傳聞瑣事。書中卷三之“活人手段”中提道:“司馬溫公童稚時,與群兒戲於庭。庭有大甕,一兒偶墮甕水中,群兒譁然棄去。公即以石擊甕,水因穴而進出,兒得不死。蓋其活人手段已見於齠齔(即兒童)中,至今京、洛間多為《小兒擊甕圖》。”這是此故事迄今所見最早的版本,內容與現代流行的版本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司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甕”。

    甕是個什麼東西呢?據瞭解,甕與缸的器形有些相似,缸壁呈坡形,底部到缸口逐漸張開;而甕一般是大肚,甕壁呈一定弧度。簡單來說,缸口一般是向外敞開的,而甕口則是向內收斂的。甕的形狀特殊,動物放在其中不會輕易逃出,所以古人還用它來養蛇。

    如果司馬光砸的是“甕”,那麼故事裡的情形就不難理解了:孩童失足落入盛滿水的甕裡,由於甕的器形呈一定弧度,且器口較小,孩童在水中慌亂掙扎時接連觸壁,無法找到出口,眼看就要溺水。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司馬光以石頭砸破甕壁,救出孩童。據瞭解,在後來的一些史料中,也有“司馬光砸甕”的說法,由此看來司馬光砸的確實是“甕”而不是“缸”。

    那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又從何而來呢?據考證,“砸缸”一說出現於清朝,例如清光緒三十一年十月出版的《最新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第二冊中就有:“溫公(司馬光)俯取石,急擊缸。缸破水流,兒不得死”這樣的文字。民國時期,各種白話版本與童謠版本紛沓而至,“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也逐漸被描述得繪聲繪色,並單列出來成為兒童啟蒙的必讀之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遊記第33回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