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662297337979

    出處:出自明朝方孝孺的《遜志齋集》。

    釋義:凡知道畏懼的人,必言謹身正,說話有分寸,行為不衝動,雖偶爾有些出格之處, 但不會出現大的過失。

    方孝孺一介書生,手無束雞之力,卻面對專制君主的屠刀視死如歸,抗節不屈。受到後人的無限敬仰和讚頌。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敬畏文化,孔子曾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意思是君子有三種敬畏:敬畏天命,敬畏高尚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知道天命而不敬畏,輕慢有道德的人,褻瀆聖人的話。明代方孝孺也認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擴充套件資料:

    《遜志齋集》創作背景:

    建文三年,朱棣起兵南下,孝孺為王之主要謀士。最終燕兵入,帝自焚,孝孺被捕入獄。孝孺死後,其門生王徐偷偷地把他的作品儲存下來,並編為《侯城集》。

    其他有心人也儲存了著作。明代宣德以後逐漸傳佈,定名《遜志齋集》。“遜志”取自《尚書·說命下》:“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意思是謙虛好學,努力進取,才能達到所希望的目標。方孝孺為了策勵自己,把自己的書齋定名為“遜志齋”,故用齋名為其著作命名。

    該整合編於方氏生前,洪武三十年,友人林右、王紳為之作序。方氏殉節後,其詩文散失殆盡。七十多年後,臨海人趙洪收集遺篇,得詩文三百二十四篇,於天順七年在成都捐俸刻以行世,稱為蜀本。

    又十五年後,黃岩人謝鐸、黃孔昭收集到葉盛、林鶚、王汶等所藏的抄本,加上蜀本,共得詩文一千三百餘篇,編成三十卷,拾遺十卷,交寧海知縣郭紳等刊刻,稱為邑本。又四十年後,台州知府顧與黃綰、趙淵等據此本編為二十四卷,重新刊行,稱為郡本。

    嘉靖四十年,浙江提學副使範惟一與唐堯臣、王可大等以郡本為底本,參校蜀本、邑本刊行,《四部叢刊》據此本影印。此後刊本不出上述本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K教練透露18秋季賽BA失利內幕,bp有問題是因為妻子難產,做選擇太難,你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