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清代詩人袁枚漫步山林間,無意中發現樹根、石壁的陰影處長出來些許的青苔,於是袁枚隨口說出一首簡單的小詩:《苔》
三百年時間過去了,絕大部分讀書人提到詩必定是唐詩三百首,以唐為尊,清代袁枚的這首小詩可以說埋沒於故紙堆裡久矣。
梁俊老師和他的學生們滿懷深情的朗誦著這首默默無聞的小詩,正如在大山裡默默無聞的老師和如同青苔一樣的學生。
袁枚當年做此詩的時候可以說是隨口就來,感嘆苔蘚一般人都沒有關注到,但它依然在開花在茁壯成長。但是經過樑俊老師和同學們的演繹,又給這首詩注入了新的內涵。
梁俊說,自己從《苔》裡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從“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中得到了人生和價值的共鳴,他和學生們都是從山裡出來的,不是最帥的那一個,也不是成績最好的那一個,就像潮溼的角落裡那些青苔,人們看不見,但是它們如果被顯微鏡放大出來,也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找到一些生命的價值,比我們的外表重要。”
雖然苔花小的幾乎不起眼,但在開花的時候卻不因為自己小、不起眼,也要跟牡丹一樣努力綻放自己的美麗。
也正是這種精神的打動之下,這首《苔》藉助現代媒體的傳播一下子讓全華人民都記住了這首詩歌。
節目的評委康震說:
這首詩可以說是非常冷門,冷到三百年來無人知。但是在新的機緣巧合之下,卻賦予了它新的內涵得以被人傳唱,可以說是詩歌之幸、作者之幸、讀者之幸了。
三百年前,清代詩人袁枚漫步山林間,無意中發現樹根、石壁的陰影處長出來些許的青苔,於是袁枚隨口說出一首簡單的小詩:《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小米,亦學牡丹開。三百年時間過去了,絕大部分讀書人提到詩必定是唐詩三百首,以唐為尊,清代袁枚的這首小詩可以說埋沒於故紙堆裡久矣。
梁俊老師和他的學生們滿懷深情的朗誦著這首默默無聞的小詩,正如在大山裡默默無聞的老師和如同青苔一樣的學生。
袁枚當年做此詩的時候可以說是隨口就來,感嘆苔蘚一般人都沒有關注到,但它依然在開花在茁壯成長。但是經過樑俊老師和同學們的演繹,又給這首詩注入了新的內涵。
梁俊說,自己從《苔》裡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從“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中得到了人生和價值的共鳴,他和學生們都是從山裡出來的,不是最帥的那一個,也不是成績最好的那一個,就像潮溼的角落裡那些青苔,人們看不見,但是它們如果被顯微鏡放大出來,也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找到一些生命的價值,比我們的外表重要。”
雖然苔花小的幾乎不起眼,但在開花的時候卻不因為自己小、不起眼,也要跟牡丹一樣努力綻放自己的美麗。
也正是這種精神的打動之下,這首《苔》藉助現代媒體的傳播一下子讓全華人民都記住了這首詩歌。
節目的評委康震說:
“袁枚的《苔》孤獨清冷了三百多年,但是因為梁老師和孩子們,因為《經典詠流傳》這檔節目,它的傳播量可能超過過去三百年來的總和,也因此可以唱給更多的孩子和平凡的人們,滋養他們的心田。它所傳播的不僅是知識,是歌聲,更是真、善、美的夢想種子。”這首詩可以說是非常冷門,冷到三百年來無人知。但是在新的機緣巧合之下,卻賦予了它新的內涵得以被人傳唱,可以說是詩歌之幸、作者之幸、讀者之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