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udou
-
2 # 試過豁了出去
英文名:Chukar 鷓鴣,又名石雞,紅腿小竹雞,俗名:赤姑,花雞 ,懷南, 越雉 ,鷓鴣 ,鷓鴣鳥, 中國鷓鴣,在中國多分佈於見於雲南西部及南部、貴州西南部、廣西、海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及安徽。為常見候鳥。 鷓鴣鳥棲於低地至海拔1600米的乾燥林地、草地及次生灌叢。喜群居生活。鷓鴣既是一種非常美麗的觀賞鳥,又是一種經濟價值很高的美食珍禽。 形態特徵雄鳥:中等體型(30釐米),不會誤認的黑色鶉類。枕、上背、下體及兩翼有醒目的白點,背和尾具白色橫斑。頭黑帶栗色眉紋,一寬闊的白色條帶由眼下至耳羽,頦及喉白色。雌鳥似雄鳥,但下體皮黃色帶黑斑,上體多棕褐色。 虹膜-紅褐色;嘴-近黑;腳-黃色。鷓鴣鳥: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裡也有特定的內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詩中的鷓鴣都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一種鳥。
鷓鴣主要分佈在中國的南方,並且數量較多(古代應該更多),鷓鴣是鳥類的一種,一般為中華鷓鴣,屬省級保護動物。體形似雞而比雞小,羽毛大多黑白相雜,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狀白斑更為顯著。成年的鷓鴣全長約30釐米,體重約300克左右,多生活在丘陵、山地的草叢或灌木叢中。雄性鷓鴣好鬥,叫聲特殊,有人擬其音為“行不得也哥哥”。鷓鴣以穀物、豆類和昆蟲為食。3至6月間繁殖,在草叢或灌木叢中做巢,每窩產卵3至6個,多時七八個,卵呈梨形,白色或乳白色。鷓鴣肉味在雉雞之上,是野味上品。此外,也可作鬥禽。
古詩經常使用鷓鴣,其實就和寫詩詞的時候帶上花草魚蟲,太陽月亮一樣,主要的意思表達的意思其實就是利用景物襯托自己的情感,至於具體代表什麼,這個當然還是要取決於作者的心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