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朔風飛揚鐵甲依然在

    各人見解,如有錯誤,請見諒。

    個人感覺明朝的內閣一開始實際上應該是皇帝的一個諮詢機構,幫助皇帝理政,給皇帝提供建議,相當於智庫。但是後來的文官集團修建把持朝政皇帝成了擺設,內閣諸位就成了宰相一類的存在。

  • 2 # 休閒宇宙

    中國古代內閣建立是在明朝永樂年間朱棣為了減少工作量,同時不設立丞相崗位而建立的。後來逐步發展成為明朝皇權制約官員權利的最最重要節點,宣德後,內閣的權利越來越大,甚至可以駁回皇帝要求。

    六部官員將重要的國家政事透過奏摺上報內閣,內閣對上報奏摺批示形成意見和方案,被稱作擬票,上交司禮監太監,司禮監太監上報皇帝,皇帝批示,披紅則透過執行,否則打回內閣重新處置,直至皇帝透過。後來皇帝的披紅也會給內閣以合理理由拒絕執行。內閣由首輔一人和閣員數人組成,司禮監由掌印一人和秉筆數人組成,內閣多少人司禮監就多少人,完全對應。

    內閣是明朝二元制衡體制的最高表現。

    內廷就是太監在宮內的衙門機構,與官員的外庭相似,24衙門,但是功能有不同之處。

    與歐美還是有區別的,歐美的內閣必須聽從元首的指揮,這個內閣由元首選定人員,內閣成員隨時會被替換。明朝的內閣有非常大的自主權。明朝的內閣政治方式遠遠領先於當時其他國家。

  • 3 # 淡197241424

    明太祖廢除丞相權分六部設立內閣,中央的最高權力在皇帝,權利實現高度集中,屬於中國古代的一個分界點,明朝的內閣早期只是一個顧問,不參與決策,宣宗時期出現三楊入閣,皇帝開始批准內閣在奏章上以條旨陳述己見,稱為“票擬”制度,又授予內庭機構司禮監“批朱”。內閣大臣與皇帝的工作溝通,全賴司禮監來傳遞進行。而歐洲國家設立的內閣機構是具有實權,是能牽制君權,防止統治者專權的,實現了權力的制約和平衡,有利於國家的良性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庭得秋長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單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