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不會愛的小笨蛋

    《第六交響曲》是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1840~1893)創作的一部具有世界影響的佳作,也是他六部交響曲中最有名望的一部。這部交響曲(通常稱為《悲愴交響曲》)之所以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喜愛,是因為它揭示了人生的命運。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是19世紀俄羅斯知識分子階層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內心世界正反映了那個黑暗統治時代的人民的心聲。富有強烈的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的美夢;終因沙俄暴政的統治而毀滅。悲壯的熱情、苦悶的心靈、憂慮和徘徊,這些低沉的情緒成為部分知識分子戲劇性的內心衝突。柴可夫斯基用音樂的語言使人們感受到了那些心靈的真實,從而受到極大的感染和滿足。這部交響曲共分四樂章。在奏鳴曲式的第一樂章中,不長的引子之後出現主部的主題:它們在激烈的滾動中交織、溶化成一曲扣人心絃的悲歌,使人的心靈顫抖、焦慮、不安。雖然在副部出現了暫時的安靜,抒情的主題彷彿是對美好未來的幻想,然而好景不長,在矛盾的衝突達到頂點時,一切幻想都被摧毀在“聖者的安息”的樂聲中,死亡的命運不可避免。它不僅表現了俄華人民矛盾的內心世界,也象徵著俄國統治者的必然滅亡。第二樂章是帶有抒情感的圓舞曲調,開始時有如令人腸斷的怨訴,一切都沉寂下來,死亡的形象又展現在眼前,預示悲劇的到來。在樂曲的中段,果然出現了無窮盡的憂傷、嘆息、淒涼、呻吟的音調,時強時弱,時隱時現,然後樂隊奏出向死亡挑戰的抗爭。第三樂章由弱至強,不斷變換、重複,最後由樂隊的全奏再現,顯示了人生的強大威力。第四樂章中,作者為了表現極大的悲痛和哀鳴,採取了一個緩板。哀嘆、哭泣聚集到一起,發出了悲慘的哀鳴、絕望的呻吟。痛苦和激動互為交融,發展為一首悲憤的人生之歌。這部偉大的藝術作品,意境深遠,結構嚴謹,感人至深。柴可夫斯基無保留地傾訴了他的內心世界,忠實地反映並無情地控訴了那個會人窒息的時代,從而使之成為一部不朽的傑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會忍心丟下我一人,也許曾經愛的太認真,是那首歌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