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唐朝以後的度制,七尺男兒的身高將達到2米以上,這不太可能,但是按照南北朝以前的度制,所謂七尺男兒無非是在1.7米左右,這和現在的人們的平均身高相差無幾,所以說,七尺男兒的身高應該是1.7米左右。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周代,一尺合今19.91cm ;秦時,一尺約23.1cm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約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時,一尺合今27.68cm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擴充套件資料: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釐米,周代的一尺是現在的19.91釐米。到戰國時,一尺是現在的22.12釐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釐米。鄒忌是戰國時齊華人,按一尺為22.12釐米算,他的身高在1.8米以上,這即使在今天,也算美男子了。又《陳情表》中有“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晉時人,當時的一尺是現在的24釐米,這樣“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說法,而並不是嚴格按晉尺的,那麼,就要在1.2米的基礎上再縮短一點,也就是1.1米左右。分(十分之一寸),釐(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釐),秒(宋以後又叫“絲”,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絲”與“毫”連用,來源於此。根據彭衛先生對文獻的統計,身高八尺以上的有89%的人籍貫為黃淮以北(尤以山東地區最多),8.7%的人籍貫為長江流域,身高在九尺以上的則都在北方。後世學者的研究也印證了在秦漢時期,黃河流域及以北地區成年男性的中等身高大約為1.66—1.68米(女性為1.5—1.52米)。長江流域和以南地區成年男性的中等身高大約為1.61米(女性為1.5米)。
按照唐朝以後的度制,七尺男兒的身高將達到2米以上,這不太可能,但是按照南北朝以前的度制,所謂七尺男兒無非是在1.7米左右,這和現在的人們的平均身高相差無幾,所以說,七尺男兒的身高應該是1.7米左右。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周代,一尺合今19.91cm ;秦時,一尺約23.1cm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約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時,一尺合今27.68cm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擴充套件資料: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釐米,周代的一尺是現在的19.91釐米。到戰國時,一尺是現在的22.12釐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釐米。鄒忌是戰國時齊華人,按一尺為22.12釐米算,他的身高在1.8米以上,這即使在今天,也算美男子了。又《陳情表》中有“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晉時人,當時的一尺是現在的24釐米,這樣“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說法,而並不是嚴格按晉尺的,那麼,就要在1.2米的基礎上再縮短一點,也就是1.1米左右。分(十分之一寸),釐(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釐),秒(宋以後又叫“絲”,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絲”與“毫”連用,來源於此。根據彭衛先生對文獻的統計,身高八尺以上的有89%的人籍貫為黃淮以北(尤以山東地區最多),8.7%的人籍貫為長江流域,身高在九尺以上的則都在北方。後世學者的研究也印證了在秦漢時期,黃河流域及以北地區成年男性的中等身高大約為1.66—1.68米(女性為1.5—1.52米)。長江流域和以南地區成年男性的中等身高大約為1.61米(女性為1.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