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可期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亂,百家爭鳴,出現一定的文明繁盛景象,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就是其中湧現出的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孔子所謂的“禮樂”,指的是周代建立的統治制度。

    周代滅掉商朝之後,為了更好的統治這廣袤的大地和商代的遺民,必須制定一些規範。除了實行封侯建國,用血緣姻親來維護宗周統治之外,還使用了禮樂制度。也就是將各種禮儀和音樂進行嚴格的等級規定。比如說都城的建制,周王的都城必定比諸侯的都城大;比如說祭祀,周王使用的牛和羊的頭數必定高過諸侯,諸侯又高過大夫;祭祀中要用樂,周王使用的曲調和諸侯及大夫必定不同,樂師人數要多於諸侯。同時,官府和民間的禮儀和音樂也有嚴格的區別。比如編鐘,這隻能是王府使用的,民間絕對不能用。禮主要是用來區別等級,樂主要是使不同等級的人和諧相處。禮樂分工合作,共同維護了周代幾百年的統治。

    到了春秋戰國之際,周代統治衰微,出現陪臣執國命的現象。周初嚴格規定的禮樂制度出現鬆動。比如,有人問孔子,管仲知不知禮。當時,國君宮殿立了塞門,管仲家也有塞門,國君在堂上設反坫,管仲家也設反坫。所以孔子說:“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管仲這種行為,是周代禮制度崩壞的表徵。至於樂的崩壞,《論語》中這個故事有反映。“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個人一行,為一佾,八佾,一共是六十四個人,這在周代是君王專用的樂舞規模。季氏是魯國的大夫,他的樂舞規模只能是四佾。他用八佾明顯是越禮壞樂。

    管仲和季氏的故事,都充分說明了周代的禮樂制度在春秋戰國之際的崩塌。這是孔子面對的現實情況。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復周代的禮樂制度,也就是他所謂的“先王之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健身後可以抽菸麼?有什麼要注意的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