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話有些熟悉,應該來自《聲律啟蒙》,是一本對對子用的啟蒙讀物。我記得兒時在我妹妹家書架上看過。
涉及該字的上下文是「銖對兩」。
「銖」和「兩」都是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
題主這本書上的「⿰釒兩」無疑是表示重量單位「兩」的專用字,應該是受上文從金旁的「銖」類化的結果。
對對子不僅講究聲韻、 意義上的協調,若是其字形在視覺上也十分和諧,這是最好的。
所以對聯中有一類「偏旁部首聯」,如:
這段話有些熟悉,應該來自《聲律啟蒙》,是一本對對子用的啟蒙讀物。我記得兒時在我妹妹家書架上看過。
涉及該字的上下文是「銖對兩」。
「銖」和「兩」都是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
《說文解字》:「兩,二十四銖為一兩。」《淮南子·天文訓》:「十二粟而當一分,十二分而當一銖,十二銖而當半兩,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為一兩。」《漢書·律歷志上》:「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題主這本書上的「⿰釒兩」無疑是表示重量單位「兩」的專用字,應該是受上文從金旁的「銖」類化的結果。
對對子不僅講究聲韻、 意義上的協調,若是其字形在視覺上也十分和諧,這是最好的。
所以對聯中有一類「偏旁部首聯」,如:
荷花莖藕蓮蓬葉;芙蓉芍藥蕊芬芳。湖泊澄清波漾漾;江河混濁浪滔滔。淚滴湘江流滿海;嗟嘆嚎啕哽咽喉。六木森森,桃李松槐楊柳;三水淼淼,滇池渤海湘江。漢語詞彙中的聯綿詞,也往往用同偏旁的字來表示,以尋求視覺和聽覺上的和諧。如旖旎、氤氳、娉婷、彷彿(彷彿、髣髴)、伶仃、躊躇、蹣跚……※ ※ ※ ※ 我是一條分割線 ※ ※ ※ ※「兩」在古代除了用作重量單位(這個意義《廣韻》良奬切,讀上聲)外,同時還是計算車乘的單位(這個意義《廣韻》力讓切,讀去聲),如:《書·牧誓序》:「武王戎車三百兩。」孔穎達疏:「數車之法,一車謂之一兩。」《詩·召南·鵲巢》:「之子於歸,百兩御之。」毛傳:「百兩,百乘也。」孔穎達疏:「謂之兩者,《風俗通》以為車有兩輪,馬有四匹,故車稱兩,馬稱匹。」《史記·貨殖列傳》:「其輅車百乘,牛車千兩。」《漢書·趙充國傳》:「鹵馬牛羊十萬餘頭,車四千餘兩。」《後漢書·耿弇傳》:「收得輜重二千餘兩。」 與用作重量單位的「兩」境遇不同的是,用作計算車乘單位的「兩」後來加「車」旁分化出專字「輛」,並且將這種用法固定下來了,而「⿰釒兩」則始終是一種不規範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