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荀子·儒效篇》。原文節選: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為聖人。聖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釐,無他道焉,已乎行之矣。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不聞不見,則雖當,非仁也。其道百舉而百陷也。白話譯文:未有聽說不如聽說過,聽說過不如眼見為實,眼見為實不如明曉事理,明曉事理不如親自實踐,學習的功夫到實踐這一層次也就停止了。實踐可以使人明知道理.明知道理的人是聖人。聖人以仁義為本,明辨是非,言行一致,判斷沒有毫釐之差。沒有其他道理可講,這些都包含在實踐過程中了。所以聽說過道理卻不眼見為實,即使聽說的知識很多,也一定會有謬誤;眼見為實卻不力求理解,即使學識頗多,也一定會妄自臆測。明曉事理卻不親自實踐,即使思辨縝密,也一定會陷入困境。不打聽、不尋找道理,那麼即使做事有分寸,也不是仁。這個道理屢試不爽。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荀子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他的學問淵博,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長處加以綜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現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學、邏輯、政治、道德許多方面的內容。而《儒效篇》,是儒家經典著作《荀子》的第八篇。本篇除了論述大儒的作用外,還論述了聖人、君子、勁士、儒雅、小儒、俗儒、俗人、眾人、鄙夫幾類人的德行,並強調了學習與法度的重要性。在自然觀方面,他反對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並提出人應順應自然規律才能繁榮發展;在人性問題上,他提出“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性”和“偽”兩部分,性(本性)是惡的動物本能,偽(人為)是善的禮樂教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
出自《荀子·儒效篇》。原文節選: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為聖人。聖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釐,無他道焉,已乎行之矣。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不聞不見,則雖當,非仁也。其道百舉而百陷也。白話譯文:未有聽說不如聽說過,聽說過不如眼見為實,眼見為實不如明曉事理,明曉事理不如親自實踐,學習的功夫到實踐這一層次也就停止了。實踐可以使人明知道理.明知道理的人是聖人。聖人以仁義為本,明辨是非,言行一致,判斷沒有毫釐之差。沒有其他道理可講,這些都包含在實踐過程中了。所以聽說過道理卻不眼見為實,即使聽說的知識很多,也一定會有謬誤;眼見為實卻不力求理解,即使學識頗多,也一定會妄自臆測。明曉事理卻不親自實踐,即使思辨縝密,也一定會陷入困境。不打聽、不尋找道理,那麼即使做事有分寸,也不是仁。這個道理屢試不爽。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荀子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他的學問淵博,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長處加以綜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現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學、邏輯、政治、道德許多方面的內容。而《儒效篇》,是儒家經典著作《荀子》的第八篇。本篇除了論述大儒的作用外,還論述了聖人、君子、勁士、儒雅、小儒、俗儒、俗人、眾人、鄙夫幾類人的德行,並強調了學習與法度的重要性。在自然觀方面,他反對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並提出人應順應自然規律才能繁榮發展;在人性問題上,他提出“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性”和“偽”兩部分,性(本性)是惡的動物本能,偽(人為)是善的禮樂教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