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解釋一下徙木立信的故事,該故事出自《史記-商君列傳》原文: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意思是商鞅想要實施變法,怕天下人對自己產生非議,於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杆,有人能夠搬到北門的給賞十金,百姓很奇怪,沒有人去搬,後來又把賞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一個人把木杆搬到了北門,獲得了五十賞金,於是商鞅開始頒佈法令,開始變法。
此事主要講的是商鞅為了取信於民,讓百姓相信政府的法令所做的。這件事發生在秦國,說明秦國百姓不相信政府的法令。由此,推想到戰國,戰國本就是大爭的時代,從春秋的數百個國家到戰國的七雄爭霸,最後秦國統一,從諸侯國家數量增減上來看,就可以知道戰爭的殘酷,由於戰爭頻繁發生,導致諸侯國之間、人與人之間都是為了生存而戰鬥,可見並不信任。商鞅透過徙木立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奠定了政府說話算話的開端,當然政府的公信力不僅是一次徙木立信就得到百姓信任的,後期對於違反法令的太子以及秦國的貴族都進行了殘酷的處罰,才使商鞅之法通行全國。這也是商鞅最後被車裂的一個原因,不管怎麼說,商鞅雖死,但商鞅之法在秦國生根發芽,為後來秦國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
先解釋一下徙木立信的故事,該故事出自《史記-商君列傳》原文: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意思是商鞅想要實施變法,怕天下人對自己產生非議,於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杆,有人能夠搬到北門的給賞十金,百姓很奇怪,沒有人去搬,後來又把賞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一個人把木杆搬到了北門,獲得了五十賞金,於是商鞅開始頒佈法令,開始變法。
此事主要講的是商鞅為了取信於民,讓百姓相信政府的法令所做的。這件事發生在秦國,說明秦國百姓不相信政府的法令。由此,推想到戰國,戰國本就是大爭的時代,從春秋的數百個國家到戰國的七雄爭霸,最後秦國統一,從諸侯國家數量增減上來看,就可以知道戰爭的殘酷,由於戰爭頻繁發生,導致諸侯國之間、人與人之間都是為了生存而戰鬥,可見並不信任。商鞅透過徙木立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奠定了政府說話算話的開端,當然政府的公信力不僅是一次徙木立信就得到百姓信任的,後期對於違反法令的太子以及秦國的貴族都進行了殘酷的處罰,才使商鞅之法通行全國。這也是商鞅最後被車裂的一個原因,不管怎麼說,商鞅雖死,但商鞅之法在秦國生根發芽,為後來秦國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