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寶葉扶疏
-
2 # 千年蘭亭
“吳”字的原始意義,你一定想不到,它是指打獵時,一邊跑一邊回頭呼叫同夥。
看上圖,像不像跑動中回頭看的一個人?所以說,“吳”是一個會意字。
要明白“吳”的草書寫法,先要明白“天”的草書。
上面是“天”的行書,先寫兩橫,再寫“人”字。但人們發現,兩橫之間可連在一起寫,再寫撇捺,將“天”寫成“工人”,如下圖:
如此寫更簡便,進一步,演化成下面的寫法:
終於演變成天上的雲一樣了。
弄明白了“天”,“吳”就理解了。
上圖是王羲之《十七帖》中的吳,還帶有章草的意味。
孫過庭《書譜》中的吳,也很簡潔。
懷素《自敘帖》中的吳,則要浪漫許多。
鄧文原的章草“吳”,高古而尊貴,裝飾性極強。
韓道亨的吳,若不聯絡上下文,恐怕是不容易認的。
王鐸不愧是“神筆”,把個“吳”字寫得花裡胡哨,這是成心不想讓人認吧?
這些吳,你喜歡哪一個?
一、“吳”的草書寫法
二、“吳”的字源演變
“吳”是“娛”的本字;“吳”是“吳”的異體字。夭,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妖”的本字,表示女子妖嬈起舞。吳,甲骨文=(口,吟唱)+(夭,即“妖”,女子妖嬈起舞),表示唱歌跳舞,助興娛樂。
金文將甲骨文字形中的“夭”(妖,妖嬈起舞)寫成“夨”(側著頭部),表示側首而歌。篆文將金文字形中的“夨”寫成“夭”。
隸書承續篆文字形。俗體隸書誤將篆文字形中的“夨”(夭)寫成“失”。有的俗體隸書誤將“失”寫成“夫”。而俗體楷書則誤將隸書字形中的“夫”寫成“天”,導致面目全非。
古籍多以“吳”代替“吳”。當“吳”的“吟唱娛樂”本義消失後,篆文再加“女”另造“娛”代替,強調女子與歌舞的關係。
造字本義:動詞,且歌且舞,助興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