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就是如果不看淡眼前的利益就不會明確自己的目標,不寧靜下來學習就到達不了更遠的境界。這是對一個委婉的勸諫,也表示期望值很高。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是諸葛亮所書。“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世一直繼承讚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於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
擴充套件資料:《誡子書》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鍊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 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慾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志願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於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裡,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
大意就是如果不看淡眼前的利益就不會明確自己的目標,不寧靜下來學習就到達不了更遠的境界。這是對一個委婉的勸諫,也表示期望值很高。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是諸葛亮所書。“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世一直繼承讚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於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
擴充套件資料:《誡子書》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鍊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 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慾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志願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於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裡,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